“最可爱的人”到底“最”在哪儿?
(2014-04-27 07:14:04)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时评 |
“历史会铭记这一刻,人民会铭记这一刻……你们就是我们浉河最可亲、最可敬、最可爱、最可歌、最可颂的人。”
“感谢你们为征拆做的努力,你们受的苦、落的难,区委、区政府会记在心里……”
“豪迈大美的浉河人以‘ 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愚公移山般的斗志,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担当’永不言弃的精神,啃掉了这块硬骨头,拔掉了这些硬钉子。”
在邵书记的眼里,这些拆迁人员要比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更加可爱,因为他们不但最可爱,而且还最可亲、最可敬、最可歌、最可泣。可爱也好,可敬也好,关键的的是“最”字。这是一个形容词,在字典里,它被解释为“基本解释为:极,无比的。”也就是说,无出其右者,没有比它更极致的了。在邵书记的心目当中,辛辛苦苦种粮给他吃的农民、没黑没白工作在最艰苦环境里的工人、用自己的辛劳与智慧创造财富的知识分子、日夜为祖国站岗放哨的战士,以及生我养我的父母、生死与共的妻子、花朵般的孩子……都不如那些拆迁人员可爱,其个中缘由,也许只有邵书记心里明白。因为上述那些人再可爱也不能给他带来滚滚的金钱以及数不清的女人,但拆迁人员(准确的说是拆迁本身)能。这也就难怪邵书记会把这一切“记在心里”,并且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这绝对是邵书记最真挚的心里话。
当然,邵书记有点托大了,他感到拆迁人员可爱也罢,记住也罢,那是他的自由,至于历史会不会记住,人民会不会记住,是记住他的好还是记住他的坏,这一切,不是邵书记所能说了算的,这只能有历史说了算,人民说了算。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历史肯定记住了邵书记及他的这一番“高论”;至于把他与他的“高论”置于历史的功劳簿还是耻辱柱上,那也得由历史说了算,人民说了算,邵书记本人无权置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