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话新提》(44)
前几年发生的一起弑师案,使师生关系再一次引发了社会上的热议。一个“弑”字,表明了这次争论的焦点:与普通的杀人案不同的是,这次被杀的是一位老师。在古代,只有臣杀君、子杀父母才可称为弑。而在人们心目中,“师生如父子”,儿子杀了老子,这岂不是以下犯上?不冠以“弑”是不足以平“民愤”的。
在儒家学说占主流的传统文化里,教师的地位一直是尊贵的。“天地君亲师”,教师一直是受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之一。只是到了二十世纪,随着西风东渐,儒家文
化开始受到质疑,尤其是五四时期,更是得到了彻底的颠覆。但是,教师的地位却并未受到实质性的冲击。只是到了文革时期,传统的师生关系才被真正的打破,
“师道尊严”也成了被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教师成了“臭老九”,被踏上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后来,师生成了“同一战壕的战友”。但这只是发生在文
革时期的特殊现象,随着文革的结束,这种现象自然也得到了有效的匡正。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官方的提倡和时代的需求,尊师重道的社会氛围愈来愈浓
厚,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真正的恢复。
然而,不幸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师生关系再次遭受到时代潮流的冲击。如果说文革时期那次冲击还是出于一时的政治狂热的话,那么,这一次的情况则要复
杂得多。一方面是官方和主流文化大力提倡要尊师重道,一方面却是师道尊严的日渐式微,让人顿生“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作为被被逐渐冷淡的一方,教师们忿
忿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认为是当前的拜金主义风气损害了教师的声誉和利益;而另一方,却不肯认可,认为是教师自身出了问题,尤其是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
响,学校再也不是一块净土。教师的“为师不尊”,才是自己形象受到损害的真正原因。
双方的观点都不无道理,却都有以偏概全之嫌。市场经济对人们观念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只顾了眼前利益,却忽略了长久目标,社会的投机风气更加促成了“读书
无用论”的沉滓泛起,教师的地位,自然也就随着而被削弱和下降;另一方面,教师是人不是神,除了教书育人,也要吃饭,也要睡觉,在满世界向钱看的环境下,
他也不会丝毫不受社会风气的薰染。然而,这样一来,师生之间那种传统的授与受、教与学的关系,就被掺进了商业色彩,变成了卖与买的生意伙伴关系。既然是商
业合作关系了,哪里还谈得到什么谁尊重谁的问题!
其实,双方都大可不必为此而忿忿不平,而应静下心来,对师生关系来一番认真的理性的审视。既然已经是市场经济了,师生关系不可避免地也被注入了某种程度的
市场因素,这是时代的产物,而且其中也不乏合理的成分,所以,我们就应当正视它的存在,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做为教师,应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角色变
化的趋势性与合理性,自觉地调整心态,不要念念不忘自已那高高在上的姿态。既然“师生如父子”不成了,那么,师生如兄弟、如朋友总可以吧?既然自己的教师
职业并不是过去所宣扬的那种“毫不利已”与“无私奉献”,那么,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理由来要求别人再对自己膜拜与欢呼,而过去被人封的那虚幻的光环,心平气
和地摘下来就是了;既然承认教师也是一种职业,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教师也需要养家糊口,那么,就得认可自已的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卖的也是一种“手艺”
或商品;既然一方是卖,一方是买,那么,就决定了双方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任何一方也不得要求额外的“尊重”。如果说尊重,那也是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尊
重。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和公众在享受和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学习知识,毕竟不是到商场买东西,往台上丢几个铜板,然
后,货款两清,拿东西走人。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通过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虽不象过去所说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
师”,但对学生的人生成长却起着大容忽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到这一点,自然就会对教师这个职业给予更多的尊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