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粽子与鸡蛋

(2013-06-12 03:33:41)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全国人民都过,我们老家也过。不过,至于端午节到底是怎么回事?当时我们不知道,大人也不知道,只知道那一天要包粽子、煮鸡蛋。

    小时候吃的粽子跟现在吃的完全不是一码事。现在吃的粽子花样之多,材质之友良,过去是连想都不敢想的。我们家的粽子是用一种发粘的黄小米搁上小枣包的。小枣倒好说,我们这里是著名的沧州金丝小枣的产地,个儿小而甜;本来包粽子是应该用糯米的,估计是没有糯米,只得用一种发黏的小米来替代。但小米不好吃,除了黏,跟普通小米没什么区别。包粽子应该用竹叶,我们当地不产竹子,没处去弄;母亲说过去用荷叶代替。从前我们家前的坑塘里都是莲藕,就采了荷叶来包粽子。后来那些莲藕死绝了,也无处再去找荷叶,只得用高粱或玉米叶代替。但这样蒸出来的粽子一点也不好吃;而且陈旧的小米还有一股淡淡的辣味,根本引不起我的馋虫,就专拣里面的小枣吃。

    我最感兴趣的是吃鸡蛋。过去我们这里把端午节叫做五月节,也叫“五月单五”。年纪小不认字,听里面有个“单”,就以为是鸡蛋的蛋,过端午节要吃鸡蛋。母亲说本来吃鸡蛋应该管够的,据说村里有个人一顿吃了二三十个。但那时候我们家穷,鸡下了蛋还要换日常生活费用,哪里舍得吃?过节那天顶多给我们孩子们一人煮一个,没有大人的份。不过,爷爷年纪大了,不在其列;算下来真正没鸡蛋可吃的,也就是父母二人了。

每人一个鸡蛋实在是太少了,用我当时的话来说,简直不够塞牙缝的。越是少,就越显得珍贵,谁也舍不得一口吞下去。现在想起来就是笑话:我们都是把鸡蛋捣碎,放上酱油,拌匀。吃的时候,顶多是拿筷子蘸那么一丁点,放到嘴里,呷呷滋味;还不肯一顿吃完,要留到下顿再吃。你想,就那么一只鸡蛋,要分做好几顿吃,那应该是怎么个吃法?但就是这样,也足以叫我们高兴好几天了。

    到了后来,才知道端午节到底是怎么回事,知道屈原是个当官的,写诗有名;因为抑郁不得志,就投江死了。人们纪念他,怕鱼虾们吃他的尸体,就包粽子去赌鱼虾们的嘴。有人说他还是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至于爱的什么国(当时楚国的敌人不也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嘛)?怎么个爱法?我还是没弄明白。实际上也没必要弄明白,只知道过节吃粽子就行了。眼下的粽子可不比从前了,食材丰富,形式多样,是真正的美味。最主要的还成了公共假期,一家子人可以团聚。又有吃的,又有玩的,这才像个过节的样子。

                                         2013-6-12  端午节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吃在北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