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话新提》(29)
在我国,历来有着尊师的传统。“天地君亲师”,“ 师”
是与天地、君王和父母并列,够高的了。不尊师的情况也有,但都是在特殊的时期,比如文革。文革期间,知识都被打倒了,作为传播知识载体的教师,还有不被打
倒的道理么?不过,那时有个好听的说法,称老师与学生是一个战壕的战友。进入新时期以后,“尊师重道”
的口号被重新提出,教师的地位也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与提高。教师这一职业愈来愈受到全社会的尊重,说明了社会与时代已步入了健康发展的正常轨道。广大教师也
无不为自己所从事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而感到自豪。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教师们却发现自己的社会地下降了,头上的光环色彩也越来越暗淡,于是,有人惊呼“人心不古”, 并感叹要“国将不国”
了。
其实,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看重的多是眼前利益,“十年树木” 要比“百年树人”
速效得多,实惠得多,于是,新的“读书无用论”
又重新沉滓泛起,教师这一职业自然也随着人们的急功近利而贬值。贬值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教师队伍自身的变化。在全社会都一切向钱看的大气候、大环境中,教师
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自然也会受到社会风气的浸染,于是出现了一些有悖于传统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诸如教育“三乱现象”。
在人们看来,既然作为教师“为师不尊” 在先,再要求大家象从前那样去如何尊重你,简直是件迹近无理的事。
市场经济使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些旧的观念被无情地打破、被重新审视。“尊师重道”
这一观念也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不可否认,在教育系统,有不少教师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把人们印象中原本属于教师职责范围内的行为变成了经济行为,例如有
偿补课。多数人认为,作为教师,为学生补课,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应是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如今,把无偿补课变成了有偿辅导,这其实是把自己的知识作为商
品计价出售,从而转变为一种买卖双方的经济行为。知识分子利用自已的智慧和汗水,来获得一些经济上的回报,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是社会进步的
一种标志。这个钱,拿得理直气壮,丝毫也不必心虚,更不必妄自菲薄。然而,同时也得承认,一沾“钱”
字,师生关系就变成了过去人们一直羞于出口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这对被“君子固穷”
观念浸泡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来说,不能不会形成一股强烈的心理冲击力。
对此,大可不必大惊小怪。过去,教师做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承受了太多的道德压力。作为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肩负着“育人”
的重任,“传道”
是要排在授业和解惑前面的。育人本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社会、家庭和政府都有不可推辞的义务。把这样一副重任完全压在教师身
上,显然有失公允。教师本就是一个职业,与医生、演员、作家,甚至工人和农民一样,都是生存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太阳底下最光辉”
也好,“人类灵魂工程师”
也好,最终还得归结到吃饭穿衣上来。这说法虽然俗了点,也不够崇高,却也最逼近事情的本质与真相。其实,在西方,也“是不讲尊师重道的”(
王蒙语,见《九命七羊》)。纳税人出了钱,建了学校,聘了老师,那么,作为纳税人的学生和家长,自然就成了出资方;而教师以传授知识来获得报酬,自然属于
劳方。在美国,教师的精神是十分紧张的,如果课讲得不好,被学生吵了鱿鱼,那么,下一步就难免被学校炒掉。说难听点儿,在这里,教师就是打工者,还有什么
权力要求老板把你当神仙一样供着?
中国与西方不同,我也无意在这里故意贬低教师的作用和意义;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不愿看到教师地位的下降。但意愿改变不了现实。作为教师应当重新审视自
已的职业定位,思考一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及时调整自已的心态,积极地去适应社会,而不要一味地心理失衡,怨天尤人。同时,要认识到既然自己付出了劳动,
那么,这劳动自然也应当得到社会的尊重。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与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一样,是平等的,只不过别再额外地要求别人额外的所谓“尊重”
就是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