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运的莲花

(2013-04-11 05:56:06)
标签:

文化

分类: 旧话新提
                           ——《旧话新提》(27)

    对于莲花,我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论艳丽,它不如牡丹;论淡雅,它不如兰花。我倒觉得它只所以能入观赏者的眼,受到那麽多的文人骚客的追捧,大抵 是沾了宋代文人周敦颐的光。他在那篇著名的《爱莲说》中说道:“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此,莲花就成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代言 人”。

    对周敦颐爱莲的理由,我始终不敢苟同。爱什么花,与一个人的兴趣有关,所谓花的品格,其实都是出于人的联想,强加到花的身上的,与花本身没什么鸟相干。 “出淤泥而不染”,并不为莲花所独有,其实,什么花不是出自淤泥(或曰泥土)之中?誰又见过出淤泥而被染的花?那么多的花都“出淤泥而不染”,却惟独它得 到了大文人周敦颐的青睐,使本没有什么出奇处的莲花立即身价百倍,一枝独秀。我不能想象,假如周敦颐写的不是《爱莲说》,而是《爱萍说》或《爱苇说》,那 么,浮萍或芦花会不会也成为“出淤泥而不染”的象征?

    因一篇文章而改变命运的莲花是幸运的,亦可见出文人笔头的了得:誉之者可以使你上天堂,毁之者可以使你下地狱。死于文人笔下的冤魂怨鬼自不必说了,因文人 的吹捧而鸡犬升天的也不在少数。诸如那些本来平平常常的一个人,却因了某种机缘,被文人捧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圣,比如说:雷锋。

    在我看来,雷锋是个好人无疑。助人而为乐,不管其动机为何,终归是一件好事。但他就像周敦颐笔下的莲花,被人为的拔高了,距离其本来面目愈来愈远,以至成 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偶像。除了“阶级感情”,我们感受不到他的个性是什么;除了学毛著和做好事,我们不知道他的兴趣和爱好是什么,他又曾经有过怎样的幸福和 痛苦?留在我们印象当中的雷锋,不是一位可亲可近的真正意义上的模范人物,而只是一个带着神圣光环的影子,所以,就很难再度引起渐趋理性的人们的感动。前 些年曾有人惊呼“雷锋叔叔不在了”,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当今社会的失望,另一方面也说明所谓的“雷锋精神”与时代的疏离与隔膜。

    可惜我们已无法起雷锋于地下。我有时想,假如雷锋还活着的话,让有良知的文人重写一本《雷锋的故事》,这个雷锋,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苦有乐,有喜有 怒,而又不失助人为乐的善意,使人觉得更加亲切,更加可爱可敬,而不是象那朵被历史展览了千年的莲花,也许,再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人们可能就会心甘情愿的 见贤思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