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手拍巴掌
(2013-03-22 07:06:37)
——《旧话新提》(20)
两掌相击,遂有掌声。这里有生理学,有物理学,也有力学……当然,也有哲学。两个相同的物体,因为意念的牵引,向中间聚拢,有吸引,有碰撞,有融合,也有爆发。整个过程对称而和谐,产生出清脆或沉闷的声响。其中颇得中华文学中庸之道的精髓。
假如打破常规,
两只手掌撤去一只,保留一只,情形会怎样呢?从姿势上看,因少了一只而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失重感;同时,保留的一只也因失去了依据而产生倾斜和无助。因而,也就不会再有掌声出现。这一现象,用文话说叫“孤掌难鸣”;用俗话说,叫“一个巴掌拍不响”。
这“鼓掌论”确实体现了中庸之道。而且,不仅仅体现在鼓掌动作的对称与和谐,更重要的是,它肯定了两掌双方的共同努力,功各半,过亦各半。既无贪占,也无
推诿;有功了,每人一颗糖果;有过了,各打五十大板。于是,你我都是好孩子,天下一团和气,其乐融融。岂不中庸乎?
但天下任何事物,没有绝对之完美,中庸之道亦然。果真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吗?我看,也不尽然。倘若举起单掌拍到别的物体上,会不会也能发出声响?答
案是肯定的。如若能,那么,一个巴掌也能拍得响,“孤掌难鸣”的定论就被打破了、推翻了,中庸之道也就被颠覆了。看来,不少被世世代代奉为至理的东西,往
往脆弱到禁不得简单的一击。当然,这脆弱又往往来自于它本身的缺陷与不足。比方说,当我们用“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逻辑去处理或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时,就容易犯混淆是非的毛病:各打五十大板,貌似公允,实则是往往偏袒了一方又同时冤枉了另一方。我们少年时谁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当我们在外边受人的欺
负而与人打起架来,回到家常常是受到家长的一顿斥骂或暴打。如果你想申辩,家长根本不听你这一套:“犟什么嘴?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于
是,在这“巴掌论”的强压之下,我们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有苦水只能逼迫自己往肚里咽。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被奉为至理名言而实则荒谬之极的理论太多了。除了这“一个巴掌拍不响”之外,还有诸如“天下乌鸦一般黑”,“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之类,
看似持平之论,其实害人不浅。过去,我们就用“天下乌鸦一般黑”来形容地主资本家的凶恶与残暴,用“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来之则女子的失贞之举;实际上呢?
天下的地主和资本家不见的都是一个德性,这样一来,一刀切,统统一棍子打杀了;女子被男人欺骗了,欺负了,不应再往女性的伤口上撒盐,却硬说是她这个“有
缝的蛋”造成的结果……
由此看来,对一直被奉为古训的东西,也不应该视为“定论”,应该以敢于怀疑一切的态度,予以重新审视,重新认识。这,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方式与渠道。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