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灯火阑珊处

(2013-02-24 03:20:31)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一进腊月,爆竹就不曾间断的在空中炸响着。人们的情绪还未从过年的气氛中缓过来,元宵节就到了。按照旧俗,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分别为鬼节、神节与人节,所以,从昨天起,街上就传来一阵阵的锣鼓声,不用看就知道,那是各乡镇与市区组织的社火,无非就是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小竹马之类。外面闹得惊天动地,我的心连动都未曾动过,看了那么多年了,一直就是那点儿路数,我不知道一班看客们究竟哪里来的那么大兴趣。

我闷在家里一直没有出门。妻子因急事昨天去了天津,本应今天回来,但从天津赶到徐村时,天就黑了。因为近来多雪,道路泥泞,就来电话说赶不回来了。儿子与女儿早已回了北京,元宵节不放假,所以也回不来,空旷的院子里只剩了我孤家寡人一个,气氛有点凄清,突然就想起了辛弃疾那首著名的《青玉案·元夕》那句“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时的我,颇有点“那人”的境遇。

说起这句词,还曾闹过一个笑话:我曾经以为“灯火阑珊”的阑珊是灿烂的意思,就认为诗人是写一个女子在元宵节会情人的喜剧故事。后来才知道弄反了,“阑珊”原来是凋零、冷清的意思,整首词的意境就来了个整体大反转,由喜剧变为悲剧了。有一点我一直没想明白:对那个女子来说,通过“众里寻他千百度”,猛一回头,发现寻找的对象就在眼前,这自然是个惊喜;但对“那人”来说却未必。两人肯定没有事先约好,否则就用不着“寻他千百度”了;再说,“那人”既然是来看灯的,又何必躲在冷清处,等人都走了,却又独自一人孤零零的呆在那里?我一直在猜测两人的身份与故事。那女子不用说了,又是宝马雕车,又是蛾儿雪柳的,肯定是个“白富美”;那个男子估计是个落魄书生吧?他应该早就看见了她,只是未敢上前相见,只能躲在“灯火阑珊处”,心里酸酸的在那里发呆。联系到词作者写作此词时,正是被逼退休而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悲愤时期,“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启超语),就不难理解了。

当一个人不被需要,被抛弃在社会圈子之外的时候,就会是这种心情。这还不是最糟的;糟的是就连那被视为感情寄托的红颜知己,也没有信心前去相认了。所以,有时我就想:当那个女子暮然回首,发现了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之后,那人会怎样呢?是跑上前去相拥而泣,还是惊慌失措的赶紧躲开?看来,这只有去问辛弃疾了。

今天就是元宵节了。你知道不会有人寻你千百度,你只能躲在灯火阑珊处顾影自怜,自己打发自己。

                                            2013,2,24,元宵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父亲的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