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所以爱
(2012-08-03 00:39:26)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旧书新读 |
经常有青年朋友会问我:现代人还有真正的爱情吗?到我想认真回答的时候,却发现连自己也很茫然。是啊,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真正的爱情吗?答案似乎应该是肯定的,被古今中外的诗人们讴歌了几千年的爱情怎么会没有呢?况且,作为过来人,我们曾经坚定地相信,世界上是有真正的爱情的,并且也曾经为此而笑过、哭过,也争取过、奋斗过。但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丰富以及世事的变迁,我们突然会发现事情也许并不像原先以为的那样简单,用句眼下十分流行的话说,叫“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就像我们原来为之而奋力拼搏过的理想,压根就是一个并不真正存在的幻想一样,对自己曾经坚信过的爱情也不由自主的发生了疑问。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唯物主义”,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现代人的灵魂都无处安放了,爱情的位置又在哪儿呢?再说,很多人口里的所谓“爱情”,我也觉得很可疑。电视记者采访时经常问被采访的对象:“您爱他什么呢?”对方就会有条不紊的列举出几条来,比如说爱他的善良啊,爱学习啊,比如他很照顾我啊,对我好啊什么的。每当看到这里我就会发笑:这些当然都是优点,这是放到谁的身上都会让所有人喜欢的优点,但是,有这些优点的人都是值得异性去爱的吗?或者说,这所有人的喜欢都是爱情吗?古人云:道可道,非常道。有条件、有目的,能够说得出一二三来的爱情还是爱情吗?
但是,有一个女诗人的答案是曾经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与支持的:“如果你一心要爱我,那就别为了什么,只是为了爱才爱我。别这么讲:‘我爱她,为了她的一笑,她的摸样,她柔语的声气;为了她这感触正好合我的心意。那天里,的确给我带来满怀的喜悦与舒畅。’亲爱的,这些好处都不能持常,会因你而变,而而这样唱出来的爱曲,也将这样哑寂”(《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第十四首)。这位女诗人,就是伊丽莎白·巴莱特,也就是后来的白朗宁夫人。白朗宁夫人以她自己的传奇经历证明了爱情的存在,并诠释了爱情的真谛。
白朗宁夫人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十五岁那年,因为骑马不幸跌损了骨髓,从此二十多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但她诗人的才华并未因此而被磨灭,她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另一位诗人罗伯特·白朗宁。他对伊丽莎白·巴莱特由崇拜而生爱意,向她发起了强烈的爱情攻势。也许是他俩的爱情感动了上帝,经历爱情的女诗人竟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于是二人终成眷属,创造了人类爱情史上的一段佳话。
因为自己的身体条件,面对突然而来的爱情,巴莱特曾经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我,一个凄凉流浪的歌手,疲乏的靠着柏树,吟叹在茫茫的黑暗里”。她不敢想象突然而来的爱情会是真的,因为在她看来,罗伯特是高高在上的:“曾经受到邀请,进入了宫廷,温雅的歌手!你唱着崇高的诗篇,贵客们停下舞步,为了好瞻仰你,期待那丰满的朱唇再吐出清音。而你却抽起我这门闩,你果真不嫌它亵渎了你的手?”仿佛她听到了“比谁都厉害,上帝的那一声‘不行’!”她怕自己心中那一点点火星被鄙夷的一脚踏灭,于是,她的第一反应是逃避,把罗伯特推出门外:“快站远些呀,快走!”“那连绵的泪雨冲尽了我生命的光彩,只剩一片死沉沉的苍白,不配给你当偎依的枕头”。在罗伯特的一再的坚持下,巴莱特的想法终于有了改变,“不过只要是爱,是爱,可就是美,就值得你接受。你知道,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问着火的是庙堂或者柴堆——那栋梁还是荆棘在烧,火焰里总跳得出同样的光辉。”这想法的改变,就是巴莱特对生命的体悟,领会了爱情的本质:“是爱,就无所谓卑下,即使是最微贱的在爱:那微贱的生命献爱给上帝。宽宏的上帝受了它,又回赐给它爱。”“把爱情作为我的名分,我还不是完全不配承受。”最终,她勇敢地“从羞愧中站起”,接受了罗伯特的爱情:“亲爱的,我终于认了输,承认:我的抗拒到此为止。”爱情教给她生命的意义,爱情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因为有了爱情的陪伴,巴莱特的身体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她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毅然在忠心女仆的帮助下,与情人偷偷地举行了婚礼。尽管结婚时没有亲人的祝福,她也并不感到遗憾:“因为我太幸福了,用不到呀!”结婚后,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三年后,还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的结晶。在相互扶持下,他们幸福的度过了十五年的生活。在一个晚上,她与丈夫商量消夏的计划,后来感到有些疲倦,就依偎在丈夫的胸前睡去了。但是,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过来。依偎在爱人的胸前,巴莱特走完了幸福的一生。
什么叫做爱情?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什么叫做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幸福。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没有任何复杂目的,既不因为这,也不因为那,爱了就是爱了。“如果你一心要爱我,那就别为了什么,只是为了爱才爱我。”作为现代人,抛开什么房子、车子、位子之类,只是依着心灵的感觉,才能找到真正的爱情,找到真正的幸福。——如果你想得到这一切,就请读一读白朗宁夫人的《抒情十四行诗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