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钩沉(58)
在过去,农村死了人,都是装在棺材里被人抬出去的。出殡那天,死者家属都要在门前搭起高大的灵棚,穿白戴孝的子女们在里面守灵;外面则是看热闹的人。过去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娶媳妇、死人,就成了庄稼人最主要的聚集机会与场所。尤其是出殡那天,几乎全村的人都涌到这里,半条街筒子挤得密不透风。有的人热衷于看来吊孝的人磕头行礼,看看谁磕头磕的有模有样,谁磕的姿势不对,出了丑现了眼;有的人则会围着吹鼓手们,一会儿鼓掌,一会儿叫倒好。女人们一边看热闹,一边家长里短的唠闲嗑儿;孩子们则在人群里钻来钻去,一会儿向大人要钱买糖吃,一会儿又与小伙伴们打了起来。男人们此刻都忙得脚后跟朝前,有的给客人倒水端菜,有的找这找那,准备着下午出殡的东西。等客人们以及那些帮忙的人都吃过饭,已是下午两三点钟了。于是,客人们开始行礼。行礼完毕,出殡的时刻就要到了。此时,锣鼓息声,人们屏气,仿佛一场大戏即将开幕前的那般宁静。只见几位管事的人交头接耳几句,其中一位把手一挥,突然,锣鼓震天,鞭炮齐鸣,孝子孝孙们哭声大作。那些年轻力壮的男人们拥上前去,把棺材架到早已捆绑好的木杠上。那杠是由两根粗长的木梁与几棵短木捆绑而成。在主梁的前后两端,又分别扎好四根短杠,每根短杠有两个人抬。把一顶类似于花轿的“丧罩”罩在上面,抬杠的人们也都找好了自己的位置。这时,便听司仪高喊一声“前后啦!”掌幡的孝子把早已摆在面前的一只瓦盆朝地上使劲一摔,抬杠的人们一叫号,棺材便被抬了起来,出殡的队伍就出发了。
棺材是很沉的,尤其是遇到离坟地远的人家,抬杠就更是一件沉重的体力活。因此,除了抬杠的那几个人,所有的年轻人都要跟在棺材的后面,走一段路就要换一换。抬杠换人的时候,孝子们都要边哭边给人们磕头。每当这个时候,抬杠的人的多少,才是评价一个人家在村里威望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这家人在村里威望高,抬杠的人就多;威望低,抬杠的人就少。要是在村里一点人缘儿都没有,死了人就会被“晾”起来,也就是没有人前来帮忙。没人抬杠,这殡就出不了。平时训斥一个人,就会说他“死了没人抬”,只好让狗给拉出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遇到这种情况,主家只有拼命的给大家磕头,管事的人就会一边给人们发烟,一边给人们说好话。等到把孝子们折腾的差不多了,人们这才会一叫号,把棺材抬起来,这殡才能出得了。前几天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那天,我出席一个酒局。有一位客人,迟迟没有到场。等人们都吃喝上了,他才气喘吁吁地赶来。原来,他是在一个朋友的丧事上帮忙了。他这位朋友在外县当组织部长,平时与村里不怎么打交道,村里人有事找他他也不怎么搭理,所以在村里威信不高,如今,他父亲死了,官场上的人来来往往的不少,但村里人却都不肯出面,一些跑前跑后的粗活儿就没人帮忙,比如这抬杠。总不能叫那些平时威风八面的人物们去抬杠吧?一到这时候,主家只有给人说好话,求人帮忙。村里人就是帮忙,也会故意的糟蹋他的东西,能多花钱就多花钱,,饭菜标准会比别人家高出一大截;而且,那些好烟好酒,就像流水般往外流,不少都流入到私人的口袋里去了。等把你的钱糟蹋得差不多了,人们这才会往前凑。当然,这也会成为村里人长期的一个笑料。
民风民俗,体现人心的向背,抬杠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