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好嘛”

(2012-02-11 07:53:58)
标签:

文化

分类: 故里钩沉

                                 ——故里钩沉(48)

    在我们老家,有一句土语叫“吃好嘛”,就是吃好东西的意思。“吃”与“好”都好理解,那这“嘛”又是什么意思呢?按语法,“嘛”应该是“什么”或语气助词,把它理解成“东西”就有点不可思议。既然人们都这么说,习惯成自然,自然就理解了其中的意思,也就没有人去细问那些了。可是,“好嘛”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大概没人能说得准。常言道:爱吃就是好吃,可见,这“好嘛”就应该是人们爱吃的东西了。

    虽说各人的口味不同,但大体上应该有个“普世标准”。在经济困难时期,有个提法叫“粗粮细作,细粮精做”。大家都知道,那个年代,几乎没有“细粮”(细粮是指大米白面,粗粮则指五谷杂粮),所以,“细粮精做”基本上不用考虑;剩下来的,就是“粗粮细作”了。话是那么说,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母亲经常给我们做玉米面的热面条儿(也叫热汤)。我们那儿有个说法,叫“装恙(读平声)装恙,闹顿热汤”。有病了吃顿热汤,可见,热面条应该属于“高档食物”了。热面条儿本来应该是用白面做的,玉米面没有粘性,切出来的条儿,根本就难以成形。母亲倒是有主意。她把榆树皮晒干,用碾子压成榆面。榆面粘度高,将它掺到玉米面里,切出来的面条就能成型了。将面条儿煮熟,再用葱花、酱油与盐来个“倒炝锅”,你别说,那滋味儿,一点也不比白面做出来的差!

    粗粮细作当然不是仅仅做面条,品种多了。比如说饺子。没有白面,就用杂面(说是杂面,其实就是绿豆面)包。杂面包出来的饺子不禁煮,母亲也有法子,就煮“猪打泥”,也就是将杂面饺子放到粥锅里煮。粥很黏,没等饺子皮破,就被粥糊住了。之所以叫“猪打泥”,是因为饺子的形状很像一头小猪,在粥锅里翻滚,就像小猪在泥水里打滚儿一样。这比喻既形象,又生动,令人浮想联翩。我们当地还时兴一种贴“枣饼子”。在粗面贴的饼子里加上几个小枣,改变了原来的口味,增加了人的食欲;同理,蒸“枣窝头”同样受人欢迎。

    为了使食物丰富多样,人们还想出来不少的好办法改善生活。比如到春天河里一化冻,水底就生长一种“榨菜”。这榨菜可不是四川出的那种腌制的“榨菜”,而是一种茎上长着细长的叶子,最后长出水面,开一种细小的白花,结出来的果实形似蒺藜。不过,人们吃的可不是老了的榨菜,而是一开春刚刚长出来,叶子还很嫩。春天水很凉,人们不敢下水,就用枣树的荆棘绑在长竿上,探到水里,让荆棘去搅缠那些榨菜。榨菜缠在竿子上,卸下来,就可以切碎,用猪油一拌,加上佐料,蒸成团子,香着呢!再比如蒸“拿糕”,打糊饼。这两种的做法基本差不多,都是粗粮面里加上蔬菜或野菜,放在饭廉上蒸,就是拿糕;放在锅底烙,就是糊饼。拿糕的特点是又软又香,糊饼的特点是又脆又香。它们所用的菜也不同,几乎能入口的菜类都可以。比如用新采下来的槐花,可以蒸槐花拿糕,可以用新鲜的榆钱儿打糊饼,其他的如白菜、南瓜、茴香、苜蓿、椿树芽、红薯叶等,地里剜来的老鸹筋、葫芦苗、嘟噜酸,甚至连秋后地里漏下的豆子、花生发的芽儿都可以。母亲说,别说这些了,就是柳树芽、枣树芽、杨树芽什么的都吃过。“不过”,母亲说,“可真不好吃,又苦又涩。不吃就填不饱肚子,只要有半点办法,谁会吃那些东西呢?”当然,这些吃是能吃,只是不能叫“好嘛”了。

    其实,“吃好嘛”不叫奢侈,也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向往美食,是人的天性,是“天赋人权”,多么穷的人也会渴望吃“好嘛”。孔圣人就说过“食色性也”,他老人家自己就是“食不厌精”的。愿意吃“好嘛”,与贫富无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没的说;但少米之炊能不能为,则是考验一个人女人是不是巧妇的重要标准之一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卖  梨
后一篇:凤姐与明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