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钩沉(19)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世界上就有了光。但是,上帝给的光还远远不够。太阳只能照亮白天,而到了晚上,月亮和星星的那点光就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比如说,晚上想做点儿什么事,仅仅靠月光和星光是不行的,人不能总在黑暗或朦胧中去做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晚上吃饭,如果只有月光,哪怕是最亮的月光,恐怕也看不清桌上食物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如果晚上招了贼,哪怕是鼻子碰了鼻子,也不知道那贼究竟是怎样一副尊容,事后报案也为警方提供不了具体的线索。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发明了灯,有了灯,才能把人们的生活照亮。
在我最早的记忆里,家里点的是一种油灯碗儿,也就是用一盏小碗(就是普通的小碗)盛了蓖麻油,碗里有一根用棉花搓成的灯芯,搭在碗沿儿上。点着用麻油浸泡过的灯芯,就有了一丝虽然昏黄却比月光要明亮的多的光明,就可以在这灯光下看书写字,做针线活儿。当然,当时的麻油是很宝贵的,庄稼人平时根本舍不得用,只是非得用亮儿的时候,才会点上油灯。那时候都是在堂屋里垒灶,在里屋吃饭。每当吃完一碗饭再到锅里去盛饭的时候,就得把里屋的那盏灯端走,要不就没法到锅里盛饭。后来,有聪明人在堂屋与里屋的墙壁上,开了一个小洞,人们把这个小洞称为“灯窑儿”。把灯放在这个灯窑儿里,堂屋与里屋就都有了光线。后来,蓖麻油改成了煤油(村供销社有卖的),显然,用煤油要比用蓖麻油光线亮得多;灯碗儿也改为用墨水瓶改制的灯座儿;再后来,大集上有了卖“泡子灯”的,也就是灯座儿上安一个玻璃灯罩儿,而且,上面有一个按钮,可以随时调整灯光的亮度。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油灯,光线黑暗不说,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等第二天一看,全家人的鼻子眼儿里全都是黑的,有时候连吐出来的痰也是黑的。
七十年代初,我们村终于通上了电,家家都安上了电灯。从油灯到电灯,可以说是一个革命,虽然相对于西方来说,这革命来得晚了一点。电灯不但带来了明亮的光线,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光明。随着电的接通,电磨、电水泵等等,也都先后走进人们的生活里。电灯的本身,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生变化。先是十五瓦的小灯泡儿,改成六十瓦的大灯泡儿,后来又改成灯棍儿(日光灯),再后来又有了五彩缤纷的叫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各样的灯。五彩缤纷的灯光使得人们的生活也变得五彩缤纷起来。在柔和的灯光下谈情说爱,在明亮的灯光下看书写字,在多彩的霓虹灯下翩翩起舞......有了灯,就有了光明,就有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就有了希望。上帝说,这世界要有光;我们说,不但要有光,而且要有更明亮、更灿烂的光,这世界才会更有希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