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魏书》记
(14)
历史上,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一直被传为美谈;作为直臣,魏征诤言进谏的形象,也一直被奉为后世臣子们的楷模与典范.其实,在这之前的北魏时期,也曾有一段类似的佳话,不过,因为北魏政权在历史上的地位远不如唐朝重要,影响也不如唐朝大,所以这段佳话的知名度也远不及唐太宗和魏征的名气大罢了.
北魏初期,有一位大臣叫古弼。史书称他"少忠谨,好读书,又善骑射",为官以敏正著称,深得魏太宗赏识,并赐名为"笔",取其直而有用的意思;后又诏改为"弼",是说他具辅佐之才.始祖时,曾官至尚书令.
一次,有上谷民上书,说皇室苑囿过度,使得民失田业,恳请减其大半以赐贫民.古弼看完上书,立即入宫,准备向始祖陈奏.始祖正与给事中刘树下棋,此时兴致正高,就让古弼在一旁等着.古弼等了很久,始祖也没有听取陈奏的意思,他心里又急又气。情急之下,他愤而起身,上前抓住正与始祖下棋的刘树的头,一把拉下床来,又是手扇他的耳光,又是拳殴他的后背,嘴里还在骂:"朝廷不治,实尔之罪."始祖脸色都变了,连忙将棋放下,说:"不听奏事,实在朕躬,树何罪?"并让他放手.这时,古弼才上前陈奏.在皇上面前如此放肆,该属大逆不道了吧?可是,始祖因他一向公直,不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将他所奏之事一一照准.古弼自知罪过不轻,事后,自行免冠徒跣,自劾请罪.始祖不但不责怪他,反而好言安抚:"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民者,虽复颠沛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还有一次,始祖远出打猎,命古弼在京留守.始祖诏以肥马给随从打猎的人员骑,但古弼没有从命,把马让给了别的人.始祖闻知大怒:"尖头奴,敢裁量朕也!朕还台,先斩此奴!"因为古弼的脑袋尖形,始祖曾戏称之曰"笔头",时人呼为"笔公".龙颜大怒,自然吓坏了古弼的部下,可古弼说:"吾以为事君使畋猎不适盘游,其罪小也;不备不虞,使戎寇恣逸,其罪大也......苟使国家有利,吾何避死乎?此自吾罪,非卿等之咎."这番话传到始祖那里,世祖叹道:"有臣如此,国之宝也."世祖此次打猎,获猎物数千头,开始,他命人用五百头牛车往回运,随后又改变了主意.他知道古弼绝不会同意这种做法,就改为用马运.果然,队伍出发不足百里,古弼的奏表就到了,要求延缓动用牲畜,以便百姓秋收.世祖对左右的人说:"笔公果如朕所卜.可谓社稷之臣."
古弼屡次犯颜直谏,其中甚至不乏过分之举,但世祖却没有因此治他的罪,可谓直臣遇到了明君.由此看来,直臣只有遇到明主,才可能有所作为;而明主只有重用直臣,才可能宏扬基业。对君主来说,要明智而且宽容;对臣子来说,应有理更要有节.相辅相成,始可成就一段君臣佳话.假如遇不到直臣,手下都是些顺情说好话的应声虫,多英明的君主也做不到广识明断,成就不了伟业;直臣遇到了昏君,别说想有什么作为,能保住命就已是万幸了,稍有差池,便会身首异处.事实也证明如此.世祖死后,高宗即位.就因为一些怨谤之言,古弼果然死于君命.头颅落地,虽世人皆为喊冤,因为不能起死者于地下,也于事无补了.
看来,明主遇直臣,既是君主之幸,直臣之幸,更是社稷之幸,苍生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