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里,赵本山说过一句话:“距离产生美。”其实这句话最初并不是他说的(不过是谁说的,我也记不起来了)。这本是美学范畴里的概念,指事物之间适当保持一点距离,美的特性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好象看油画,在近前看,只见一块块模糊不清的油彩;退后几步,画面才能明晰起来。雾里看花亦是同理。一只花放在你眼前也许显得平淡无奈,但是半藏半露地躲在云雾之中,反而能够调动起你的审美积累,产生一种神秘朦胧的美。
艺术审美如斯,处理人际关系亦如斯。不管是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同事之间,甚至是仇敌之间,都应适当地拉开一点距离,这样才有利于关系的恒定与稳固。
比如说朋友之间。常常有人形容两个人“好得象一个人一样。”其实,如果两个人真的好得象一个人一样,那么,其中一个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两人象一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何况是性格经历、环境等各不相同的人呢?现实生活中就常有这样的例子。两个人亲密无间,到了无话不说的地步,甚至滴血为盟拜把子。可是真正拜了把子的朋友却很难保持友情的恒久。一旦内容具有了形式,那么就很容易为形式所束缚,所梏桎。因为有了形式,对对方的期望值就高,一旦失望,便容易产生怨恨,有时甚至反而不如路人。这也是我没有盟兄弟的主要原因之一。
夫妻之间亦是这样。当热度达到沸点,就只会蒸发、消耗,而不可能再升温了。又如爬山,当我们爬到顶峰之后,再往前,只能是下坡路。成为夫妻之前,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男欢女爱,双方眼里看见的都是对方的优点(有时连缺点也成了优点);可结婚之后,才发现爱情不仅需要卿卿我我,而且还需要锅碗瓢勺,于是开始发现对方的弱点(因为优点已被“发现”完了),以至最后到了感情分裂的程度。结婚是爱情的坟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上下级之间,就更是这样。下级对上级恭顺,时间长了,上司便会心安理得,稍有不恭,便会被视为叛逆;上级对下属关心惯了,稍见疏忽便会被属下认为是故意冷落,甚至因此而产生敌意。
所以说,在人际关系中,有意识地保持一点距离是明智的。当然,这距离也有个“度”,过了就容易产生相反的效果。朋友的距离太远就不成其为朋友,情人距离太远就会变成路人;如果是仇敌呢?距离过远,就会出现狗急跳墙,反而窜上来咬你一口的现象,--这就是凡做事都要有个底线的缘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