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蜗居】
(2009-12-06 05:34:52)
三年一大年。
六年前偶遇华师一,三年前牵手华中大,如今却来到了这曼妙多姿却宁静怡人的巴黎小镇奥赛。
再过一个三年,我会在哪里?是在梦乡中归国,还是在现实中步入另一个国度,准确的答案是在急切中所难寻觅得到的,但我会像蜗牛一样缓缓前行却渐渐明晰方向。
最近四天,我把起先热播后又禁播的电视剧《蜗居》在异国他乡品位了一番,催促自己一定要写些东西以铭刻那些瞬间即逝的闪念。
至年关,今年已看了不少电视剧了,《北风那个吹》、《大生活》、《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再加上尔今的《蜗居》。我认为,那些真正称得上艺术作品的电视剧,我才会不吝惜青春的光阴去咀嚼,个人的品位在同龄人中也不会趋附于大流。
蜗居,细想起来应该有三层涵义——
一者蜗牛的壳是蜗牛的栖息地、避风港、安乐窝;
二者这具硕大的硬壳也是蜗牛的重负,因为有了这层壳,让蜗牛放弃了翱翔蓝天的理想,也摒弃了深潜泥土的渴望。它们只能沿着地表两点之间的连线轨迹缓慢爬行,前行乏力却又无法后退,一股强大的势让蜗壳下的小小生命失去自我。
三者,蜗壳与蜗居毕竟有所不同。壳是外禀的,是物质的;居是内赋的,是精神的。
一具光鲜亮丽的壳,可以让身居其中的个体显得很高贵很堂皇。但正是如此,在世人眼中多风光,在内心世界就会多孤独。
一室温馨暖怡的居,不是仅凭一个人的营造便能解决的问题,更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蜗居,不一定很宽敞很华丽,却一定很温馨很用心地在经营。
所以,人之存于世,壳易找,居难求。
有些想法,近日总在脑海喷涌而出,不能完全说是《蜗居》影响我的,电视剧作为艺术作品只能是灵魂的引线,而不可能是行动的支柱。用自己的逻辑、理念说服别人本是困难的,然而更困难的是更改自己内心城堡的坚守条例。
人生是场马拉松,成年人的赛跑从18岁才听到第一声发令枪响,所以输在起跑线上并不是成败的关键。比如说,一个真正能和你构筑蜗居的人,是不会以你刚起步时的外壳来作为是否开启一段婚姻的充分条件。
对于人生的大决策,个人必须坚定而独立地思考——因为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你才能每时每刻知道自己将行往何处,即使遭遇挫折也不会有推脱责任的借口。
平淡的生活,才能经历时间的洗礼,继而硕果累累。如果我们得不到属于自己的蜗居,往往是因为守不住自己的心。修身,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像我这样一个常常因惰性而拖沓学习任务的人,对内心的控制往往会让外在的我感觉十分憋屈,继而内心又十分痛苦。
外在的我,在喧闹而缺乏节制的狂欢之后,滞留下更多内心的反省与静默;内在的我,在太阳升起的一霎那却又会不停地屈从于环境的诱惑。
富兰克林说,在生活、学习中,信誓旦旦是没有功用的,我们必须信赖于时刻不忘的正直,人性缺点必须祛除,好习惯必须培养。
讲了这些,也许读起来空,但决不是官话,这都是我对自己的期望,期愈挫愈勇,不负大丈夫之志。人生,已不再那么期待出将入相,只希望成为我自己!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