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2024-02-24 09:19:07)
标签:

文化

哲学

契约、文化、语言、软

分类: 关于思想方法的思考

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我的文章《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再认识》推出后,有网友反映不知在说什么,感到脱离现实,对我们今天应该选择走哪条路没有什么帮助。同时在媒体上很多有识之士提出发展经济不是要出台什么“优惠政策”,而是要提倡“法治”,要进行“制度”建设;认为要根除“腐败”现象最重要是有“好制度”,一时间似乎得出“制度决定一切”的结论。其实这些观点都是自从经济大起飞初期就在强调的问题,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好制度”没有出台呢?世间所有事情都是“人”在做,没有“好人”,哪里能有什么“好制度”呢?“好人”不是指几个“精英”,是更多人具有先进的“观念”,有了先进的“观念”才会有“好制度”,认为“观念”的转变才是最重要的!我是支持这个推理的。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需要改变什么“观念”呢?我的文章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观念”不是什么现实的“东西”,可以说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正是这个不存在的,看似没有用的“东西”在悄悄控制每个人的行动,是决定我们社会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我的文章中是把对“文化”、“平等”的认识作为了中心点来讨论。

关于“平等”我想到一个例子。上世纪中国有个十分著名的相声明星侯宝林,他在改革开放初期有机会去到美国演出,回来后介绍他的美国之行时说,拿到不菲的演出费后就到纽约闹市让美国人给他擦皮鞋,来炫耀你美国人也给我擦皮鞋了,来显示“中国人站起来了”。让人想起当初反映美帝欺辱国人的漫画就是给美国兵擦皮鞋,画面“皮鞋高大,擦鞋人猥琐”。抛开民族问题不谈,这里透出的“观念”都是对服务劳动业的鄙视,对“不平等”现象的认同。怕苦,畏惧贫穷这都是人性,人皆有之。但认为擦皮鞋就“低贱”,享受服务就“高贵”,这就是承认“不平等”的观念了。“老三届人”不少都有“上山下乡”的经历,后来绝大部分又返回城里,过上了很不错的生活。显然当初接受“再教育”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崇高理想”并不是他们的真思想,这些人后来有不少人身居高位,也有一些有显赫的名誉,但没有多少人提出改变现有的户籍制度,城乡鸿沟依存,根源不就是“观念”没有转变吗?

再看教育上的例子就更多了。现在中小学里的教学内容有相当多都是没有用的,为没有用的东西去花大力气学习,甚至生气,产生精神上的负担,不就是“愚昧”吗?应试教育贯穿全教育链条,无论学子,家长、教师、领导都深受其害,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事件时有耳闻,这又为什么?难道受教育就是自觉去寻找“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谈起教育上出现的“怪现象”,大家仿佛都知道教育应该改革,但一提到具体措施就都说这不行,哪是空想,都用“没办法”来回答你。症结在哪里呢?这“没办法”就是深藏头脑之中的“观念”,这个“观念”不转变何有依靠教育来得到发展呢?

我的文章是围绕这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著名格言来谈,这里又在提倡转变观念,是不是要否定这句话,不同意这句话总结的规律呢?提出这个问题就反映出应该注意抛弃的一个“观念”,即任何“理论”,包括“真理”,或浓缩成的一个片言只语,都不是实在“事物”,只是人的“想法”,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怎么能“指导”你的行动呢?如果做比喻的话,各种“理论”不过就是人们想象的“神”,总希望在现实中能“显灵”,也就是来指导我们去做什么。人们用语言概念创造出的各种“理论”不是从现实中得来的,人们努力学文化,就是为了去知道更多的各种理论,可以看成是在寻找使你信任的“神”。对不识字的人来讲就没有这样多的机会去“选择”,只能通过教堂寺庙等建筑或“雕像”来选择自己心目中的“神”。无论“神”还是“理论”,都是解决人的思想上的问题,从来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这方面更多论述在另一篇文章谈的很多,大家可以找来看看。你在实际中遇到问题一定要“就事论事”,而不是寻找什么“理论”或是“真理”。这也可以说就是一种值得记取的一种“观念”。我这篇文章不过指出的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不能解决今天面临的现实问题,间接指出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找到什么“理论”,而是丢掉这种幻想,真正去做点什么。例如我们不是去讨论应该有何种教育理念,而是想想应该做点什么,如去废止全国统一高考,而改由各省市自行决定,甚至将招生权归还给学校本身。如果只是一个普通学子、家长、教师,为什么不出来“喊两声”呢?

这篇文章多次提到“真文化”的问题,这里提到的“真文化”是指对各种文化现象深入思考。例如人们都热衷于体育运动,关注体育比赛,把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作为重大的狂欢节,为什么呢?它体现了人们一种什么精神需求呢?毫无问题是“公平竞争”。“竞争”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广泛存在的,但做到“公平”却是不容易的,而体育运动给人类带来的精神意义就是实现了“公平竞争”。重视“平等”,还是重视输赢,就是两种观念。任何具体的文化现象的优劣都是明摆着的事情,也没有评论的必要;但对“现象”的深入思考才是我们所说的“真文化”。研究人们对“文化”是如何思考的就是所谓的“哲学”。如果要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别,应该是指对“哲学”的态度。我们所崇尚的文化名人在秦朝以后基本上都是文学家,并没有突出的哲学家,缺少有影响的哲学家应该是我们在文化上的真正“短板”,使我们没有先进的观念,而观念的落后是我们没有建立起“好制度”的根源。

今天自媒体很发达,人们有了很方便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有不少声音提到如果“三观”不同是很难相互交谈的,提出改变一个人的“观念”是个很困难的事情。一个人的“观念”可以比喻成一张“白纸”,可以接受各种思想,绘制出美丽的“图画”,而“哲学”就是一块“橡皮”,可以擦去不合适的痕迹。没有一块“好橡皮”,就使得这张“白纸”画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而难以抹去。正因为我们的文化缺少对哲学的研究,缺少一块好的“橡皮”,观念不同的人就很难相互交流。在“物竞天择”中人们只认识“输赢”,不知道“平等”,久而久之也使人们忘记了“人之初”最基本的伦理——“谦卑”,没有了这种态度,自然很难接受观念的转变。我们的头脑里装满了不能解决问题的“思想”,在急迫的问题面前无所措手足,不妨“清空”我们的思想,让头脑恢复到“一张白纸”,按照基本常识去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观念”的转变!

 

抄几句二十年前的笔记:“……现在的所谓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奋斗……我们应该拿这种切实的工具来代替那新名词的运动,应该用这种工具去切切实实的求点真学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