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维特根斯坦何许人也

(2023-08-15 09:22:32)
标签:

文化

哲学

分类: 关于思想方法的思考

维特根斯坦何许人也

刀郎的歌曲《罗刹海市》中有两句歌词,“西边的欧钢有老板,生儿维特根斯坦”。我围绕维特根斯坦写了不少文章,这里再推出我对维特根斯坦的认识的文章,帮助大家理解刀郎的歌曲。

我是学物理专业的,但在入大学学习时已经中断学业十年了,高深的物理理论已经和我无缘了,但我希望找到物理研究事物的方法,把它运用到其它方面,也就是掌握科学的方法,这实际就是在认识“哲学”。当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全社会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我当时有省图书馆的借书证,每月按时去借还书,没有什么专门的目的,什么都是拿来翻翻看看,偶尔做点读书笔记,今天翻看几十年前随手记录的一些东西,发现我当时就关注到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以下简称维特),最早记录维特的最重要话语是:“对于不可说的必须沉默”,是看一本谈宗教的书《不可言说的言说》中看到的,这本书并没有认真去看,记下的笔记很少,除去这句话还有一句文学话语,真是说中了我今天的心景:“这条路,无人行,在这秋日黄昏”。

当时我也翻看过《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对维特的评价记下这样一段话:“他一直从语言入手研究哲学,从对语言的分析、澄清、重新阐释语言的用法来解决哲学问题。他认为形而上学的迷惑和混乱的原因都在于语言的误用。因为我们确实是通过语言去说明和看待世界,就像通过眼镜看世界一样,镜片是不是干净确实会影响我们对外界的观察,但我们总不能一辈子就老擦眼镜片而不干别的事”。这段评论是中肯的。我们现实的世界和我们对它的认识是两件事情,中间一定存在“镜片”,是不可能准确相互映射的。今天“话语”充斥着我们的世界,舆论也越来越多控制着我们的方方面面,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语言逻辑才是最重要的,维特也就引起众多人们的关注。我曾和一个重视思想学术的网站有点来往,后来可能我的“级别”不够,只能看,而没有了说话机会。我曾把一篇谈维特的文章发给他们,没有回响,随后发现一篇译文《维特根斯坦简评》很长时间挂在网上,是介绍维特的。

这篇译文提到一句很庸俗的话:你是在说屁话,说是维特根斯坦对从古至今哲学家的判断特征的总结,同时这句话概括了译文作者对维特的评价。这篇译文中写道:“我不会再阅读他的著作来寻找我的判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我在生活中已经受够了,我之前就说过这样的话,……他是我最讨厌的哲学家了,要是从来就没接触过他就好了。我也说过这样的话:在任何一个体面的大学攻读哲学专业的哲学系学生读过的书都比维特根斯坦更多,他几乎毫不遮掩地表达出对哲学界同行的蔑视。……我要再最后说一次下面的话: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等于是在回避哲学探索。”维特在哲学界毁誉相差很大,就这篇译文也似乎在“骂”中肯定他在哲学界的重要性。这篇译文又说:“‘维特根斯坦主义’是什么呢?这很难说,有好几个原因。存在维特根斯坦一期和维特根斯坦二期,一期出现在《逻辑哲学论》出版时。二期出现在其思想激烈再塑造的《哲学研究》阶段。但是,《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的晦涩难解的言论作为集体声明到底什么意思,其实并没有共识,即使个别的晦涩言论可能有内在连贯性。最激进的证据是如下事实,当伯特兰·罗素为《逻辑哲学论》的英文版写序言时,维特根斯坦怒火中烧,宣称罗素根本就不理解他的这本书,但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地位是没有人能否认的。罗素看不懂?如果连罗素都看不懂,我敢说,那是因为这本书本身不可理解”。又说:“因此,虽然他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但在我看来,维特根斯坦最终来说可能是没办法表达自己的观点,难怪他的著作晦涩难懂”。这篇介绍维特的译文最后说:“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实际上对哲学说,‘你去自杀吧。’真敢胡说八道,狗娘养的!”。维特是在什么环境下如此评价“哲学”,没必要去细考察。“哲学”不是自然存在的,只能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而语言能表现出来的东西是有限的,也就是有它的边界。维特的贡献就是清晰地指出了这一点,断言绝对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都在语言的边界之外;边界之内的,全部属于科学,而在边界之外的,则属于艺术、宗教和生活。其间并没有哲学的位置,所以他认为自己终结了哲学。

维特的著作生涩难懂是没有异议的,对于业余的哲学爱好者,就是哲学专业本科生,要了解维特的哲学可以去看对他的评论,要想读原著估计会“自讨苦吃”。我看到国内某著名的当代哲学家在谈维特时说:“与维特根斯坦狭路相逢既折磨人,又具有刺激性。与他遭遇需要足够的精神能量和心理准备。我现在暂时与他告别,我将在经历更多之后与他再次相见”。我这篇文章介绍维特,是希望普通读书人都能知道一点哲学,维特的原著是难以理解,但他所谈论的“语言”是人人都在使用,是人类思考的基本“工具”。维特努力想说清楚的是有关语言的逻辑,是在做上面提到的“擦镜片”的工作,也就是对语言哲学的研究。人类说明任何事情都要通过“语言”,而“语言哲学”是用语言说自己的问题,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如同我们不使用任何工具而造出更好的“工具”来是不可能的。人类最先知道的“知识”莫过于会说话,读书认字;而随后掌握的所有知识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我们可以把对维特学说的认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使用语言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语言逻辑”的基础,这应该是每个读书识字的人都应该知道一点,至于你要掌握“多少”这是需要和你掌握的文化相匹配;另一部分是对语言哲学的研究,是由关注语言的哲学家们去讨论研究的问题,与广大非专业人士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我们了解一点维特的身世,也许对了解他的学术观点有些帮助。他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大富商家庭,他是有犹太人的血统,同时他们家族又皈依了基督教,他本人晚年加入了英国国籍。他兄妹较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勤于思考,对事物的追求几乎到了极端的要求,三个哥哥都选择了自杀。维特出生贵族,有贵族的担当,欧洲各国之间发生战争,“贵族”首先有“保家卫国”的责任,维特也因此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继承了巨额商业财富,但他信奉托尔斯泰关于简朴生活与清贫的理想,认为清贫是一种福气,穷人会被金钱所败坏。他对财富的增值并不感兴趣,就将个人分到的财富转给了他的姐妹。他对哲学的研究纯粹是源于个人的思考,一战后维特出版了他的《逻辑哲学论》书,随后通过培训去偏僻的山区农村当了一名小学(相当我们的初中)教师。他热爱教师工作,深知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最纯洁的,只有他们能做到对说不清的“保持沉默”。他为孩子们自编了一本《小学字典》。但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不被同事和家长认可,他的这份工作是很失败的,甚至也想到自杀。普天之下是不会有“脱俗”的净土,不去“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随后他做过修道院的园丁,甚至做过一次建筑设计,他从小就过着优裕的贵族生活,并没有世俗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他所希望的依然是对精神财富的享受,音乐、文学和哲学是他的终生追求,最后在40岁时他重返英国剑桥大学开始了哲学研究。他在195162岁时病逝,葬于剑桥的圣吉尔斯公墓。他临终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去世后人们出版了他生前未能出版的《哲学研究》。

无论古今中外,读书人的真正责任就是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是他的思考,但现实中的“读书人”或为“衣食”所困,或为社会流行舆论所“挟持”,并没有摆脱受“名利”所困扰的条件。维特出生贵族,一生衣食无忧,又处在基督教主导的宽容的精神环境之中,这些都给了他无尽遐想的条件,创建了他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完全尽责的机会。中国有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说一件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源于同一个原因,其实就是指出了这件事情的关键点在哪里。人类社会有辉煌的文明发展史;同时也有远比自然界发生的杀戮现象更野蛮的历史,而这“文明”和“野蛮”都源于人类的“精神”,是人有思想,会思考的结果,而“精神”是看不到的,而能表现“精神”的唯“语言文字”而已。这是我们探讨“语言哲学”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维特根斯坦的原因。对普通人来讲,哲学没有什么直接的用途,任何哲学解决不了现实中的任何问题。但社会上读书识字的人了解“语言逻辑”的多寡,关系到这个社会是“文明”多,还是“野蛮”多,是决定社会实际存在的关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