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八角笼中》的感想
(2023-07-15 15:53:47)分类: 杂感 |
看电影《八角笼中》的感想
女儿表示孝心从网上购票去看早场电影《八角笼中》,因为早场开映时商场还没有开门,全场只有4个人看,真是享受了一次“特供”电影。看后感到震撼,喊出了“真声音”,向人们提出了“真问题”。是“真打还是假打?”、“是在八角笼里打还是我们就是生活在‘八角笼’里呢?”,“教育是‘商业吗’?”,“‘打架’是教育吗?”……导演兼主演王宝强没有回答。他知道回答不了,人不就是块石头,用力扔出去可以打起几个水漂,但终归是要沉没下去。谢谢王宝强先生打起的这个“水漂”。
看这场电影之前我正好看到六十年前我的班主任的短视频,这是我怀念和敬佩的一位女教师,她后来成了华东某省的教育专家,她在短暂介绍自己身世时强调了我们那个年代常说的一句话:“出生不由己,道路可选择”。我今天无法联系到她,但想请她观看这部电影。真想说,出生从来就是大自然的“随机事件”,怨不上任何人;而一个人在社会浪潮中的努力微乎其微,人生几乎完全是靠所处的“时代”,可以说从来没有你选择道路的机会。至少我和我的老师这代人是这样,不是赶上改开的年代,我的老师也不会成为教育专家,我也不会能在酷暑天独坐空调影院观看电影。人生随波逐流是大概率的事件,个人努力抉择只可能是锦上添花。
谈到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不是个人可以决定的,但我们有怎样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对这个社会环境都会产生影响,就像洪灾发生绝不是哪一滴雨造成的,但肯定是由下雨造成的。而如何认识这个“社会环境”首推对“教育”的认识,王宝强在这部电影给我们提出了教育上的两个重要问题,这一个是“谁来办教育?”一个是“我们应该教什么?”。“教育”是个很宽泛的话题,简单说只要是人们需要的,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内容,人比动物聪明的地方就是能把人们需要的东西单独从日常生活中抽出来研究它,提高它,这就是“教育”。正因为教育的繁杂性使得根本无法“垄断教育”。而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去做违反规律的事,造成我们教育上的最大问题。这部电影有不少悲剧情节,不少都是对这一点的“控诉”。由于教育是繁杂的,我们又如何来界定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呢?王宝强在电影里没有直接谈这个问题,但紧紧抓住了人要能生存,必须要有钱来摆脱贫困。所以受教育的内容必须围绕能否得到经济效益作为标准,尤其对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讲,这一点尤为重要。每年高考期间,总是宣传“金榜题名”,仿佛“有文化”才是摆脱贫困的道路。甘肃有个会宁县,每年有不少考上名牌大学的,但结果只是考生个人摆脱贫困,并没有给会宁县带来什么,反而造成这个县“聪明人”大量流失。如果这个县能把乡情和教育结合起来,哪怕是修个井,灭个虫,踏踏实实几十年走过来,还能是贫困地区吗?王宝强不知道什么是教育,但从生活中发现学“打架”也是一条出路,电影镜头中出现几次学生背古诗的场景,我不知道是羡慕这些孩子,还是嘲笑,但我认为是“愚”的表现。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这部电影带给我最震撼的是“格斗”,在八角笼里“往死里打”。这迅速让我想到了斯巴达克,古代希腊贵族们欣赏着奴隶们在斗兽场拼杀,用鲜血换取贵族们的“尖叫”。随着时代进步,人与人的拼斗变成“斗牛”;又从斗牛演变成“拳击”运动。如今又出现几乎没有多少限制的“搏击”,打倒还不算,还要骑在身上猛击头部,不打得鲜血四流不罢休。这仿佛感到了历史的轮回。人们文学艺术是揭露“人性”的,这部电影所揭露的正是人们对“残忍”的欣赏,甚至想到我们人世间所有残忍丑恶的罪行都源于对“残忍”的欣赏。记得有个哲人借用狮子对战争评价说,你们又不吃,杀死这样多的人干什么?说的太对了,所有战争都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人对“残忍的欣赏”。就像电影里表现的,为什么“格斗”能有经济效益,看看八角笼之外男男女女兴奋的尖叫,不过是为了满足人类丑恶的“精神需求”。古代帝王握有强大的权力,如果只是为了多几个嫔妃,多吃点好吃的,不会有战争。但为了满足自己和臣子、子民们对“欣赏残忍”的需求,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确对“欣赏残忍”的欲望得到一定的遏制,但并没有根除,尤其是通过“文学艺术”,通过各种文化现象,来腐败着人们的灵魂。如今人们追求“第一”,羡慕“强权”,惟“胜利”为要,这“争强好胜”的心理和“欣赏残忍”只有一步之隔!少一点戾气,多一点谦卑与宽容,是我们教育永久不变的伦理,而我们施行的“应试教育”悄悄改变着这一点,如果得不到遏制,带给我们民族的灾难将是深远的。
前几天看某电视台对王宝强的采访,今天看这电影真有点“自传体”。能将电影拍到这种程度真是不容易。也再次说明好的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王宝强生活中的“悲剧”造就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