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林语堂先生《论趣》杂文的联想
(2023-05-22 10:01:33)分类: 关于教育的思考 |
有关林语堂先生《论趣》杂文的联想
我的语文老师和我的通信中提到林语堂先生的《论趣》,感到在今天也很有意义,从网上找出来,不知是因为知识产权问题还是年代久远,感到下载的文章有些不太通顺,我也无心去找原著书去核对,但大体是没问题的,本着“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删改后推出,同时谈点个人感想。纪念劳动节,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节日。
林语堂先生的《论趣》(有小删改)
记得那里笔记有一段,说乾隆游江南,有一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张帆往来,或往北,或往南,颇形热闹。乾隆问左右:“那几百条船到哪里去?”有一位扈从(跟随皇帝出行的人)随口答道:“我看见只有两条船。”“怎样说?”皇帝问。那位随行的说:“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乾隆点首称善。这话大体上是对的。以名利二字概括人生一切活动的动机,真是快人快语。但我看至少是有四条船,叫做:名、利、色、权,世上熙熙攘攘,无非就为这四事。色是指女人,权是指做事的权力,政权在内。不爱江山爱美人,可见有时美人比江山重要。这“四端”不能不说是推动人生在世行为的大动机、大魔力。依此为人生宗旨,为事业成功,不惧任何力量所阻挠,鞠躬尽瘁做去,不惜为名利死,为情死,为忠君爱国死,有能力或权力者最终做出大事业来,前例俱在,也是轰轰烈烈人生一场。只是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更怕是一味利禄熏心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完全摆脱名利最不容易。以前有位得道的大和尚,面壁坐禅十年,享有盛名。一日有一位徒弟奉承他说:“大师,像你做到这样超凡入圣,一尘不染,全国中怕算你是第一人了。”那大师不禁微微一笑。这也可见名心之难除也。
但是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而得来。巴斯德发明(现)细菌,不见得是为名利色权吧。有人冒险探南极北极,或登喜马拉雅山,去到人迹未到之地,不是为慕名,若是只为图个虚名,遇到冰天雪地,凉风刺骨一刮,早就想“不如回家”吧。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科学发明,就是靠这个“趣”字而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见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求知的趣味使然的。我想这“趣”字最好。
无论琴棋书画,都是在乎妙发灵机的作用,由蒙昧无知,变为知趣的人,而且不大容易出毛病,不像上举的四端。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以天趣、物趣、人趣来概括人的一生,就能够活得潇洒出群。知“趣”了,大可以静观宇宙人生,小可以画画、弹琴。“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人生必有“痴”,是讲每个人都会有“趣”的追求,必有偏好癖嗜。一个索然无味的不知趣的人,只懂得“四端”的人,大半是靠不住的。
青年人读书,最难是动了灵机,能够知趣。灵机一动,读书之“趣”就来了。无奈我们这种受考试取分数的机械教育,不容易启发人的灵机。我曾问志摩:“你在美国念什么书?”他说:“在克拉克大学念心理学。就是按钟点,摇铃上课,摇铃下课,念了什么书!后来到剑桥,书才念通了。” 剑桥的教育是这样的,一礼拜请你一次到教师家谈学问。就是靠一支烟斗,一直向你冒烟,冒到把你的灵魂冒出火来,“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意思。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现代的机械教育,总不肯学思并重,不肯叫人举一反三,所以永远教不出什么来。
读书而论钟点,真是无可奈何的事。李考克论大学教育文中,说他问过第四年级某生今年选什么课。那位说,他选“掮客术(做中介营销)”及“宗教”两课。每周共六小时。因为他只欠这六小时,就可拿到文凭。“掮客术”及“宗教”同时选读,实在妙。但是这六小时添上去,这位就会变为学人了吗?所以读书而论钟点,计时治学,永远必不成器。今日国文好的人,都是于书无所不窥,或违背校规,暗中偷看水浒,偷看三国而来的,何尝计时治学?必也废寝忘餐,而后有成。要废寝忘餐,就单靠这“趣”字。
我的感想
一个人的出生、成长、衰老都是自然发生的事情,人生的每一天,每个阶段都有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何来什么“人生的意义”?但人总是要“胡思乱想”,要去相互比较,要去总结归纳,这才有了文中“四端”的说法。但这只是对人类社会本质的理解,也就是这个社会是“竞争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逃脱“竞争”的漩涡,每个人不能不利用、顺从这“四端”,但切不可太去追求,否则害人、害己,这是每个学子和家长时刻牢记的。小孩子原本可以游离这个“漩涡”,但“考试”使学子们同样陷了进去,有几个人能体会到“应试教育”带来的这种危害呢?
“四端”固然是人的行为,但都有动物本性遗留的痕迹,例如“色”。有没有作为人独有的呢?这就是“趣”,也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所谈,人生在世“处处留心皆有趣”。“趣”是一个人真正得到欢乐之所在,人所以上学念书,学琴棋书画,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趣”。如果是为了“考试”而学习,逃不出这“四端”,大有可能荒废掉自己可能得到的“趣”,也会丧失人生之欢乐,真是“悲催”的事情。记得有哲人讲:热爱你的工作,人生就是天堂;否则,人生就是地狱。话有点极端,但有几分道理。青少年时多找到点“趣”,围绕“趣”去学习,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人生最大幸运。
人莫不思“成功”,考试“名列三甲”,但这些对普通人来讲都是“小概率”事件,用“小概率”来安排自己应该做什么是“自寻烦恼”。普通人经过努力而没成功,这是“大概率”的事情。如果我们是为了“趣”去努力,是否“成功”算什么呢?此时“努力”就是乐趣。如果是为“四端”而努力,不成功是一定的,人在这些方面追求是无止境的。需要避免的是少做“无用功”。无论你要取得哪方面的成功,都需要找到其中的“趣”。“趣”的本质是“思考”,思考到“点子”上,豁然开朗,得到欢乐。人生是需要去努力的,但不是为了成功,这是要牢记的。
社会上所以出现学校,有了“教育工作者”,主要是由于“四端”在起作用,并不是为学子得到什么“真知”,以教书为“趣”得到欢乐的教师,专心帮助学子“求趣”的教师,都是凤毛麟角。学子听到无论来自哪里的“告诫”、“要求”都要多一个心眼,要从众多“话语”挑出“有用”的,否则谈不上受到好的教育。对自己“有用的”都是让你思考、怀疑、理解的东西,如科学、数学;没用的是让你“背的”,让你重复和“学舌”的。学子很多是为考试而学习,要记住很多考试成绩不过是“敲门砖”,只要门能“敲开”,不要在乎“砖(分数)”的“高、低”。
我们求“趣”也要注意量力而行,喜欢探险,也要有必要的专业准备,要注意安全;喜欢体育锻炼,也要避免过劳。同时,一些必要的“四端”也不好完全放弃。在和同学交往中要注意是否“知趣”,对于完全没有或很少有“趣”的同学分两类,一类是不爱思考,太随便的人,这可以帮助他;还有一类以“四端”为唯一追求,他们眼中只有“成功”不知有“趣”,彼此之间要渐行渐远,是做不到深交的。
隋唐实行科举以后,一千多年来读书只是敲门砖,哪里顾得上什么“趣”。时至今日,读书只是为了饭碗,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然后才是升官发财,未能跳出“名利色权”圈子,何暇谈“趣”。“趣”是个性化的,古代人少读书人更少,教师可以因材施教,现在大不同了,教师在学校“生产统一标准的产品”,这本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但环境如此,个人是无奈的。作为家长头脑一定要清楚,不能人云亦云,孩子得到好的教育,不是你去选“名校”,而在于家长自己。我又不是教育家,怎么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呢?此观点不过是推卸责任,真正的“教育”不过就是“常识”。教育最根本的是让学子“知趣”、“求趣”。欣赏小说、影视剧是最简单的“趣”;学习科学是最有用的“趣”。“趣”的本质是“思考”和“善于思考”,是人的“精神”生活。如果从未来的生计着想,有好的心态,心灵手巧,知道如何服务于他人(有一技之长),在任何社会都有大概率生存的条件,何必在“科举”一条路上去“撞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