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蒂克消亡史》:奴役与欲望的销魂与覆灭
和运超
在《罗曼蒂克消亡史》没有真正上映前,影片的“神秘感”做足了功课。看过影片后的确令人震惊,导演程耳的野心出乎意料,他几乎想通过旧时代上海,日本侵略中国时期,演绎人性深处的一些东西。电影是用人物的行为表现思想,《罗曼蒂克消亡史》堪称当下描绘人物群像的一个典范。
这部电影巧妙的拆散时间顺序,如章节一般分成好几个段落,对于线索式的人物,如陆先生,可能是一种有选择的记忆。“记忆”在本片也有特定含义,好比片尾曲刻意点出这个概念。“罗曼蒂克”是一种标签,其实电影中的上海和习惯上观众看惯的旧上海电影完全不一样,几乎没有什么风花雪月,全是深宅和冰冷的感觉,显然是导演刻意的风格化表现。
第一段落陆先生是核心,同时,妹夫渡部处于“上海人”身份,尽管很隐晦的表现了他日本人的一面,主要在夜晚的日本小餐馆里,但“夜晚”这一点很重要,他压抑着自己的阴暗面,与后面他对章子怡演的小六下手相呼应,场景也是在“夜晚”。
第二段落是小六为核心,名义上他是陆先生“嫂子”,想要在上海出名,与大明星擦出火花,令黑帮大佬下不来台,结果她自己落入渡部手里。
然后是吴小姐与小五,感觉这两个人物的段落似乎有被剪,串起来比较突兀,但人物塑造都不错,尤其袁泉演的吴小姐与丈夫分手的戏,表演非常精彩。
最后回到渡部与小六的段落,渡部在战争中日本人的一面占据上风,与小六的情欲戏很劲爆,大有“禁室培欲”的感觉。战败后,小六被陆先生找到然后复仇。
影片之所以打乱时间线,程耳通过非常高逼格的“剪接”手法诠释对上海“罗曼蒂克消亡”的印象,这部电影据说原名“浮生若梦”,更能说明导演的用意。面对日本侵略的故事背景,显然导演也有话要说,反思日本与中国的关系,程耳这一次非常“前卫”,浅野忠信扮演的渡部这个人物很有深度。
例如观众看得出来浅野忠信的戏份与葛优、章子怡完全不相上下,显然他才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渡部来到中国,不管是出于特务还是真的想要成为一个普通人,他与陆先生一家过着安逸生活是现实,他还说日本人坏话,强调自己现在是上海人。在餐馆火拼,他毕竟出手救了陆先生,而陆先生对渡部多少有考验和怀疑的成分。
后面揭示渡部想过要对陆先生动手,也许出于特务身份,也许出于警惕陆先生的怀疑,他的心理是细腻而复杂的。长期的“伪装者”,可能他已经感到极度不适,渡部的“变态”多少带有卧底压抑的情绪反映,未必单纯因为他是日本鬼子。而渡部对小六征服和奴役的欲望宣泄,自然就影射了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复杂背景和文化心理。
从历史来说,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心理的确是相当纠结,过去1000多年里,日本对中国是充满崇拜和迷恋的,但骨子里又一直想要超越和征服。等到军国主义崛起,打败中国清朝和沙皇俄国,感觉能够通过战争实现亚洲称霸。渡部与小六的情欲关系,隐秘而微妙的象征了日本对中国的奴役和征服的欲望。更深刻的是,渡部代表的日本人是通过上海这样一个“牢笼”或“囚室”,在对小六的奴役中释放出自己的原始野性或者“本来面目”,最后扭曲成为一个为天皇“玉碎”的皇国军人,影片诠释的深度确实出人意表。
延伸开来,上海也是其他各色人等的“牢笼”,如陆先生,在大的方面要摆平劳工纠纷,动不动就砍手埋人,小的方面还要安稳“嫂子”,还帮拆散吴小姐两口子,美其名曰“安排生活”。虽然陆先生宛如上海滩“教父”,但中国旧社会的国情透着许多的“规训和惩罚”,实在和《红楼梦》的大家族一样,行将末路,最终树倒猢狲散。
其他人物纠缠交织,更是乱世飘萍。像吴小姐作为一个大明星,结果被演员丈夫出卖;小五身为姨太太,平日长期被冷落,但一旦出现机会稳住陆先生,竟然拼上性命;倪大红演的大老板更为了顾全面子,只有牺牲小六。而小六,本对陆先生说过“不如你带我走吧”这样“罗曼蒂克”的话,可陆先生顾虑太多,小六以为可以获得自由追求爱情,却成为渡部的“泄欲工具”,她以为通过配合“欲望”也许可以唤起渡部的感情,但却险些亲手杀死她。
整个影片充斥大量空中俯视的镜头,宛如“天之眼”,透视着人间众生。尤其战争时期的上海,更是一片废墟“死城”,所有人已经寓意在上海被“消亡”。
程耳的电影习惯众多的人物,众多的线索,尽管程耳并没有刻意标榜文艺气质,但他在商业片之中始终保持自己的“作者痕迹”。《罗曼蒂克消亡史》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出于压缩篇幅,感觉有一些人物的情节被删减,希望有一天可能呈现完整面貌,让观众真正领略这样一个颇具野心的诚意大作。
2016年12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