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新三国之四:响自夷陵的丧钟

(2010-07-07 09:49:38)
标签:

新三国

电视剧

和运超

高希希

陆毅

聂远

娱乐

分类: 天国王朝(影视、音乐)

  
我看新三国之四:响自夷陵的丧钟

 

        文 和运超
  

我看新三国之四:响自夷陵的丧钟


    
    新《三国》演绎到猇亭夷陵之战算达到全剧的高潮。可以看到,正是我们的关二哥徐徐揭开了一连串悲剧的大幕。英雄无敌的二哥,不仅老当益壮,而且老而弥骄,大意失荆州到麦城自刎……这个很有争议的结局我觉得无所谓好与不好,如果要说好的话,可能是认为关羽不愿做俘虏,因为他很鄙视江东蝼蚁之辈(对曹操及少许部下,他还多少有些好感);但我觉得更有他丢了荆州的负罪感,关二哥是义气的化身,有失刘备的重托,只有以死谢罪。当然,要说不好,显然没有把英雄落魄被小人斩杀的悲剧渲染到位。这一节开始出现一个毛病就是化妆突然间苍老了,仿佛这些人一夜间就老了很多,后面刘备、张飞等都是这样……而且老得很夸张,也很过分。
    而接下来曹操的死到曹丕继位,还是突出宫廷内的明争暗斗,曹丕对司马懿的吹捧,还有那个静姝美眉的桥段让人有点恶心。但曹植七步赋诗,还是做足功课。司马懿的戏显然开始加重,包括曹丕对他重视(并非重用),司马昭的打酱油(他老哥司马师连酱油的机会都木有)一些评价认为倪大红扮演的司马懿有几分神采,但我觉得他把司马懿搞得并非是深沉稳健,而是有些神神叨叨,而且笑声相当难听,还是显得夸张。


    后半部分的重头戏——夷陵之战才是焦点。这一段戏由关羽之死引出导火线,跟着有刘备登基的铺垫,对蜀中大臣的稳固人心,确实看到主创人员在三国史实的分析上下了一些工夫。关羽失败被杀,刘备迁怒于吴,倾国之兵讨伐东吴,这是历来对夷陵之战的解说,但其实并非这样。电视剧特意演了刘备找李严谈话一节,表明刘备内心里的伐吴初衷,这一军事行动事关很多层面,一是刘备登基继承汉统,需要有所行动振奋国民;二是关羽败亡无能无动于衷;第三也是最要紧的拿回荆州的时机,曹丕立足不稳而东吴诸将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其实,
就像前面庞统赴死为刘备提供进取西川的机遇一样, 关张二人身亡也是刘备伐吴兴汉的绝好时机。第一次提议因为赵云等人反对中止了,跟着张飞也意外身亡,叛徒还投靠了东吴,刘备加深对东吴的仇恨,坚持讨伐,可以说刘备不论从道理还是情义上,征讨东吴都是没错的。


    关羽张飞两员大将身亡,给刘备事业和精神上都带来巨大的创伤,这两人的口碑在当时和后世都留下了非常大的影响,只消看看史书的评价就知道了,《程昱传》: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郭嘉传》引注傅子: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刘晔传》:关羽、张飞勇冠三军;《周瑜传》: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吕蒙传》:关羽实熊虎也;《陆逊传》: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南北朝名将《陈书摩诃传》:陈吴明彻北伐高齐,尉破胡等十万人来拒,有西域人矢无虚发,明彻谓萧摩诃曰:‘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摩诃即出阵,掷铣杀之。《魏书杨大眼传》:魏杨大眼骁果,世以为关、张弗之过也。可以想见,关羽张飞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威名远扬,万人敌名不虚传。
  这一战刘备出动倾国之力,号称70万大军东征……显然经过小说的严重夸大(有多夸,差不多十倍吧)。刘备建立蜀汉前后远没达到曹魏那样的实力。当年曹操号称80万大军南下荆州也有浮夸嫌疑。更何况刘备此时已经丢了荆州全境,即便大力整合西蜀汉中两地兵员也还根本不能达到70万之众,刘备也不会糊涂到全力东征,把西川和汉中都丢下不管。再一个,孙权抵抗刘备来袭也被塑造成弱者形象显然也是不合事实。其实孙权国力此时应该在蜀汉之上,尽管手下几个大将不如刘备,但刘备只带了黄忠等个别猛将东征,关兴张苞是虚构人物。不过孙
权动员的兵力和刘备大体旗鼓相当。即便有些差别,实际悬殊也不大。以现在的研究而言,夷陵之战作为刘备的最后一战,动员大概7万多接近8兵力,败亡约有5万,回到蜀中时约有近3万(或者有些兵力没有完全投入战场)。


    而刘备伐吴,诸葛亮的态度到底如何?战前一些大臣认为不应伐吴,但诸葛亮其实只谏刘备不应亲征,起兵伐吴在宏观上不算失误。尽管诸葛亮作为“隆中对”策划人,抱着联吴抗曹的态度,但当时联盟已经被吕蒙陆逊等辈破坏,伐吴之举并不为过,所以诸葛亮其实也抱有侥幸心理。正如张作耀先生在《刘备传》中分析过,他没想到征战沙场多年的刘皇叔会在夷陵之战一败涂地(张作耀的评价是刘备多年经历沙场但不善于用兵),因为即便刘备无法全取荆州,至少也可以攻克一些地盘,使蜀汉声势高涨一些,为北伐大业打下基础。但是结果刘备中
了陆逊诱敌深入的计策,导致中兴汉室的美梦化为泡影。
    《三国征战史》说:“陆逊在夷陵歼灭刘备东征大军,其精髓是诱敌深入,而非火攻。当蜀军进至夷陵城下后,陆逊故意放开稍可行军的南岸,引诱蜀军单纯从南岸(而不是水陆并进,两岸齐头)缘山前行数百里,到坚城夷道外围,成一条长蛇,以便歼灭。当有人建议为孙桓解围时,陆逊不同意,原因就是,不愿叫刘备缩回前军,免使拦腰截断的歼灭战计划落空。陆逊第一次总攻失利,并非是试探性进攻,而是没料到,在难以夯土筑垒的石山地带,刘备伐林横堆圆木筒成垒。随后,陆逊施以火攻,烧破木垒,如同现代战争炮火掩袭摧毁阵地后再冲锋一般。于是大破蜀军,俘虏其前部诸军。隔月之后,陆逊又在马鞍山击破刘备水军,大获全胜,战果辉煌,史料称刘备仅以身免。”《三国志》引《傅子》记载:“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猇亭夷陵之战使两川之精兵毁于一役,元气大伤。正如诸葛亮在闻知刘备犯了兵家大忌后,所发的感叹:“汉朝气数休矣!”


    那么,刘备失败真是不知兵么?当时在敌国境内近200公里纵深的山区连营七百里(其实是约300里,小说是夸大的描写),难以展开兵力,被东吴各个击破,如果不是刘备沙场经验丰富,兵马众多,恐怕早做了陆逊的俘虏。夷陵一带地形是沿江的山地,只要部队坚守住一些险要的据点,敌军就很难达成突破,所以陆逊会选择后退到这一带据险阻击蜀军。反过来,陆逊要突破蜀军防线也是很困难的。陆逊要想实现抄敌后路围而歼之的计划,按照常规进行作战也是基本不可能完成的。但刘备此次深入作战有一个弱点,陆逊早已注意到了。这个弱点并
不是曹丕所说的什么:“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也不是什么“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而是刘备“舍船就步”没有水陆并进,换句话说,就是刘备在夷陵的陆军没有水军的侧翼掩护——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见《陆逊传》) 。这才是刘备大军东征的问题所在:没有水陆俱进以及结营缺乏变化。刘备的水军一直没有进行专门的建设,因此刘备的水军相比东吴来说是很弱小的,甚至可能不堪一战。所以,刘备才会把沿长江作战至关重要的水军抛在后面(留在了夷陵以西),而自己带领陆军翻山越岭进行艰苦地行军作战。当刘备陆军主力在猇亭一线与吴军对峙时,由于从猇亭到夷陵城有大约38公里的距离,而这一段正好就是沿江的蜀军阵地没有水军侧翼保护,也没有险要可守的地区,所以正中陆逊下怀,以东吴水陆优势,且水军行动便捷,直插刘备大军,加上火攻辅助,刘备终于一败涂地。不过陆逊根本不是小说里的二十七八岁,他出生于183年,仅仅比诸葛亮小两岁而已,他是孙策的女婿,夷陵之战时,其实已经四十多岁。


    关于夷陵大战这几集的演绎,真要算是全剧相当精彩的部分,除了陆逊疯疯癫癫的表现有失水准之外,东吴孙桓、韩当、周泰等将士的风采总算捞回一些分数。而刘备的苍老和无助也表现得十分好,还有对关张黄几人一一过世的痛悼,刘备这个角色在情义上刻画,越到晚年表现越为突出。白帝城托孤一场戏也非常成功,单独与李严和诸葛亮密谈,对太子刘禅的叮嘱也很真切,充分显示了后来对诸葛亮试探的动机。这时候成年的刘禅登场,憨厚呆板的表现还比较常规,刘禅是刘备和诸葛亮的一生事业最大的痛脚,他们都是雄才,但最重要的对继承人
的栽培却忽略了,相比曹操和孙家父子的后人,刘备和诸葛亮就显得过于大意。
    刘备临终之际对于诸葛亮的一番经典绝伦的政治遗嘱:君才十倍于曹丕,若嗣子可辅,则辅之。若不可辅,君可……这段话首先不必怀疑刘备先前的人品,但这关头确实是试探卧龙先生。说到当皇帝刘备其实是最有雄心的(他有两个儿子一叫刘封,一叫刘禅,合起来可是“封禅”二字哦)怎么可能甘心将自己大半生辛苦创下的基业拱手让人?显然他还是打起以诚待人的老牌面,以退为进,要求诸葛亮对小胖阿斗百分百尽忠!刘备集团的人事关系并非无懈可击,但在一批老臣子中间,刘备的凝聚力是绝对无敌的,而且诸葛亮的治国能力,在当时也绝
对拔尖,从托孤这时候起,诸葛亮这个丞相大人正式得以“开府办事”,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代权臣,诸葛亮估计是中国历史上权臣当中口碑最好的(恐怕比周公、霍光得分还高),然而他却是“有心扶汉无力回天”,是三国风云一段最后的夕阳霞光……
 
    2010年7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