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三国之三:瑜亮斗智和庞统之死是全剧之眼
文 和运超

新《三国》在赤壁之战后到刘备入川一大段,成了皇叔一生最光辉夺目的时刻,不只是达成他跨有荆州益州的蜜月期,而且顶尖人开始大批涌来,从马氏兄弟、庞统直到西川张松、法正、孟达等辈,同时还包括意外收获的一段政治婚姻。因为,三国最动人的主线始终是纠缠着刘备扶汉的悲情力量,不论主创如何刻意去标榜曹操的形象和司马懿的才干,都不可能有刘备集团那种动人的情感元素。就连电视剧不起眼的刘备招降黄忠的一段小情节,都能看到这种隐藏在三国故事之中已经数百年的力量,是现在这些主创怎么都不可能撼动的。好比剧中自由发挥的招纳庞统一段,电视剧处理成刘备尊重化名某某的耒阳县令,对庞统赠与的卢马,显示了他尊贤士,求人才的睿智一面,而且还刻意以孙夫人告知阿斗病重为点缀。这个庞统一出场几乎就大倒观众胃口,不过庞统有可能确实相貌不好,颇为丑陋(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孙权不用他可能是庞统傲气,又或者确实相貌不佳,因为孙家父子乃至周瑜都英武过人,而古代男子仕途和相貌确有一定作用,尽管不是绝对),当然,把庞统表现的丑陋这一点不算电视剧的过失吧。
庞统出场是整个新《三国》上半部分的尾声,而对于下半部的奠基则是司马懿亮相。对司马懿的处理自然也没有尊重原著,尽管曹操在世的时候,司马懿确实没多大作用,但电视剧中曹操对司马懿欣赏很过火。因为曹操手中人才济济,司马懿即便才华一流,他所处的阵营中也并非他堪与诸葛亮周瑜等抗衡,新《三国》太给司马懿贴金了(难道就因为他在小说里和诸葛亮斗智斗勇??还是因为司马家吞并魏国建立了晋朝??)司马懿厉害的一点就是他后来教导曹丕的——审时度势和隐忍不发!!当时和他比肩的曹营人才,荀彧,程昱是剧中镜头给的较多的,其实还有荀彧的侄儿荀攸(辈分是如此,但年纪比荀彧略长),另外在辅助曹丕当权的道路上,另有一个才华较为隐晦的顶尖人物——很早就投身曹营的贾诩,他的作用也堪比司马懿。何况曹丕得以顺利成为继承人,贾诩之功才是第一位,所以曹丕后来加封贾诩为侯。司马懿很清楚竞争对手很多,他不可能傲视独步,只有隐忍才是出路。不过曹丕确实发掘了司马懿的才干,登位之后司马懿开始显山露水是事实,因此在当公子哥时结交司马懿也是可能的,不过剧中为了表现司马懿,显得太夸张了。

这一部份关于周瑜和诸葛亮为夺荆州和守荆州斗智。有两个情节是主创人员创造的,于刘备这边是关羽张飞对诸葛亮的猜疑,于孙权这边是周瑜的目无君上。看过之后我觉得这样处理绝不是缺点,恰恰是新意所在。剧中铺垫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尤其还有一场乍一看很离谱的诸葛亮因为制不住关张,决心在刘备安然返回后出走的戏。很可能观众会认为过火,但我觉得这一场戏细看会明白诸葛亮一生的悲剧就在于此,如他对刘备说,丢荆州的危机已经潜伏在这里,这一场戏一点不过,包括后面入主西川之后,刘备迫不及待要攻取汉中,诸葛亮一直都在为保住荆州而担忧……诸葛亮最后为什么是劳心劳力而亡,他绝不是神仙的化身,诸葛亮的人性化处理是相当正确的。尤其马谡见他流泪一场戏即便不算出彩,但确实刻画了诸葛亮人性和真实的基调。
黄维德对周瑜塑造的并不成功,但他最后上演的煽情戏还是交足了功课。三气周瑜的解读不是周瑜和诸葛亮的计谋谁更优胜,而是事关江东霸业,争夺荆州的生存空间。周瑜由于体质受损,但急功近利,耗尽心智,旧伤屡屡发作,终于不可收拾。所以孙权后来对鲁肃说,周瑜是自己把自己逼死的。在周瑜告白的一段戏中,最后表明周瑜在辅助孙权过程中的种种顾虑。
这一大段戏中,荆州暂时落入刘备之手,而东吴几番计谋巧取豪夺都未能得手,以改动过的单刀会收尾,对鲁肃和关羽的塑造都很到位。故事最大的纠结在于刘备到底是不是“强占”荆州,这一问题千古之下依然存有争议。很多人都倾向刘备没有霸占荆州,因为正如电视剧中一再交代,荆州本不是东吴的地盘,刘备即便是一个小人,但也不是强占他孙家的地方。东吴之所以认为荆州应该拥有,主要是借赤壁之战保护了刘备,因为刘备当时有投靠孙家的嫌疑。所以鲁肃理直气壮的去找刘备,原本刘备诸葛亮在理,但因为鲁肃抬出赤壁之战东吴为主,且死伤最大,保护了刘备等等,刘备感到理屈,变得承认荆州“暂住”的意思,还有刘琦死的太快,等等所以这个“借荆州”的说法变得真实起来。其实,夺取荆州对刘备和孙权确实都有道理,对刘备的重要性甚至更大,因为在刘备最强大的时候占据西川、荆州和汉中三大板块,也仅仅勉强三国鼎立,他依然是最弱小的。
这一段另外把曹家父子继承人问题日益突出,对于曹丕、曹彰和曹植几位公子哥的剧情刻画不算过,但演员都有些欠火候。戏份最重的是未来的魏文帝曹丕,虽然表现他的隐忍,但有时表现憨厚和懦弱确实忒装。风流才子曹子建却完全是有些丑化了,尽管他放浪形骸,但至少不会像剧中那种纨绔子弟的味道。曹植的一生是复杂而沧桑的,感觉剧中对他的了解太过欠缺。相比曹植,对曹丕的认知也很简单,许多人都觉文学史上号称三曹中,曹丕的水平一定是最弱的,其实是绝大的误读,真正从灵魂中具备诗人气质的,恰恰是这个真正帝王的曹二公子,著名的《文心雕龙》说曹丕“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与曹植“思捷而才俊”不同,又说“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因为后世人都同情曹植的处境,人们也因此忽略他的美妙。清初王夫之就在《姜斋诗话》里直言:“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对曹丕的分析相当到位,说他“以感与韵胜”,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天才,像他的《善哉行》“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在那些人人都不注意的细微之处,他能有非常敏锐的感受,而且以反省地、有节制地在诗中流露出来,让人慢慢回味,觉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和哀伤。实话说,他的四言诗不比曹操逊色,不过是与曹操那种豪迈不同的风格,很显然这是人生经历决定的,看看曹操那种雄才大略,意气风发,曹丕等人生活在他的阴影下,都不可能在具备曹操那种鲸吞天下的豪情。而曹操和曹植是更多以才气和文辞表达取胜,而曹丕的诗人气质才是发自骨子里的。
至于毒死曹冲一说,更有诬陷曹丕为人的意思。虽然电视剧这样处理有一定出发点,因为感觉上后来曹丕是颇为心狠的一个人,但这还是一个老毛病,是通过贬低曹丕形象来塑造曹冲和曹植的单纯。所以,新三国似乎想要开掘宫廷政治的戏份,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角度,但解读曹家矛盾显得有点泛泛,或者趋于常规,没有深入。因为他们还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有很多文字可以从中解读他们的为人,和一般王朝世家是不大相同的,这也正是三国历史吸引人和让人感触的地方。
而这一段中还有马腾父子的出场,曹操攻占西凉一统北方大业基本完成。马超的勇武确实和吕布有的一拼,在渭水边也险些让曹操挂了。这个马超的造型和表演都给人很“2”的感觉,虽然三国故事中,马超出场很晚,而且戏份不多,但也不该是一副“山寨版”人物的样子。
关于刘备入川也是很好的一段戏,张松被刘备收买,但刘备又碍于仁义的口碑,对于入川的顾虑很大。正如庞统对关羽张飞有言,刘备百分之百想入主西川,可需要的是合情合理的机遇。刘璋邀请只是合情,但不合理。因为曹操夺取西凉,逼得马超南下,对刘璋产生威胁,出于无奈只好借兵刘备。这时候刘备带去的是庞统黄忠魏延等人,一方面确如庞统分析,害怕让刘璋以为刘备有夺西川的顾虑,但只是表面功夫罢了,另一方面还在于刘备内心既要西川更要荆州,关羽张飞等人坐镇,曹孙不敢轻举妄动。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的作用是小说严重夸大的,当然那时候是诸葛亮个人秀时代,小说怎么塑造都没问题。这时候庞统出现,诸葛亮是不是还一如既往呢?他们其实都是军师中郎将,刘备一生最大的军事计划是带着庞统,而舍弃被誉为“如鱼得水”的诸葛亮,实在蹊跷。可以设想,如果不是庞统意外遭遇伏击死在德阳以北的雒城,诸葛亮的命运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关键是诸葛亮谋划的隆中对方案,刘备胜算至少会达到十之七八。

庞统在进取西川途中献出上中下三策似乎也颇为争议。但实际上这充分显示了庞统的过人才华,凤雏名不虚传:“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庞统其实早料到刘备会选择中计,另外两计只是让刘备对比一下:当时刘备入蜀才一年,人心未服,益州士族不是省油的灯,若直取成都就违背了刘备素来的信义,使民心大失,一直重视民望的刘备是不会用它来交换益州的。即便不考虑道德问题,上计也实在是太冒险,简直是赌博,风险程度太大,刘备是个沉稳的人,是不会选择这个计策的;再看下计,刘备在入蜀的一年之中一直在拉拢人心,若这样就回荆州,岂不白白浪费了一年光阴,而且从荆州回头攻打益州也是很有难度的。若看看后来的夷陵之战,刘备逃入白帝城后,东吴军不再追击,孙权听闻后也就马上遣使求和,可见孙权也知道从外面攻打益州是不可行的。再看西蜀快灭亡时,东吴大将陆抗率领大军攻打白帝城,总兵力应该有六七万,硬是被罗宪以两千人给挡了几个月,损失了不少兵力。可以想见要沿荆州逆流攻取西川之难!相较之下,中计较为稳妥,刘备选择中计完全在情理之中。由此,可见庞统不仅是个优秀的谋士,也很会揣摩上司的心理,不愧为一代奇才!
关键是庞统之死给刘备的中兴大业带来的是不可逆转的损失,不但对进占益州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更迫使刘备、诸葛亮不得不改变原先的安排,从而也为“隆中对”的完成埋下了隐患。剧中改成庞统为了让刘备下定决心出兵,故意以身犯险落入圈套,这一方式尽管有点矫情,尤其落凤坡的葬身之地一说。但是刘备对自己仁义的反思在电视剧中确实很有力度,这一点其实和曹操的挟天子令诸侯一样成为这两个枭雄一生的瓶颈。刘备对庞统的哭诉,和后来接到庞统遗书到最后入川祭奠庞统,把刘备入川的复杂心态刻画的相当成功,所以我一再表明,新《三国》不论怎么抬高曹操地位,但只要演员处理到位,根本不可能压倒刘备的戏。
对于入川和保卫荆州两个大任。清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曾设想:“为先主计,莫如留武侯率云与飞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邓。取蜀之事,先主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可是庞统死后,实际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因在于庞统才干卓绝,不但能够协助刘备进占益州,而且还能从事治理工作。以刘备之雄、关羽之勇、法正之智,固然可以取得益州,但是之后由谁来治理呢?关羽武勇绝伦,但治国显非其所长;法正智谋高超,但心地过于狭窄,因此只有诸葛亮亲自率军入川,而留关羽镇守荆州。虽然就当时的形势来说,关羽是留守荆州的最好人选,但历史证明他不是最适合。同样,清代有个叫李仙根的人也看出庞统之死,恰恰已经伏下蜀汉败亡的一大关键。他在《三国史论》中说:“予独怪修史者,不著庞统之死。盖汉季之不振,全系乎此。士元用兵严厉果决,实过于孔明。倘士元不死,孔明同侯(指关羽)镇荆襄,士元领大队办秦陇,而先主居蜀汉,与法、蒋辈经画国事,虽有智者,不能为魏策矣。士元死而孔明西去,侯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隐忍,用微权以集大计,而骂婚、撤备,使疑叛丛生,今则归咎于先主、孔明,侯之灵其乐受之乎?故君子读死,于士元之死,深叹天不佑汉,初即不得志于襄樊,继则永安再辱,阴平失御,皆原于此矣!”(《关帝志》卷三)由于荆州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自古以来就成为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中心,非智勇足备者不足以镇之。不妨设想一下,若庞统不死,而由关羽率援军入川,自可夺取益州;待“天下有变”,刘备自率关羽、马超等出秦川,荆州方面则有孔明、赵云、张飞遥相策应,东西并进,刘备中兴大业自然大成。可惜,是非成败转头空,很多大事都是看似不起眼的环节注定了大局,对刘备而言,庞统之死是真正的分水岭,而他也和周瑜一样,年仅三十六岁。
2010年6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