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叫《奋斗》,该叫《沉沦》之21世纪版
文 和运超 
上个世纪初的经典著作《沉沦》,展示了当时漂洋过海的知识分子小青年在新世纪物欲时代即将来临时的抓狂和迷惘。很不好意的是,在我看了所谓80后的偶像剧集后,竟然第一时间会联想到郁达夫老先生当年的这部经典,我觉得这两个毫无关系的作品里交代的信息,在不同的时代下却有着很多“所见略同”的呼应。
32集的《奋斗》号称国内最好的青春偶像剧,其实除了几个演员称得上青春偶像外,这部电视剧已经很少添加偶像剧的元素。赵宝刚拼命地挖掘现代都市的打拼生存,情感纠葛和命运理想等等在80后逐渐成为时代主旋律的状态,《奋斗》找到了很多消费影视的生力军甚至是主打力量,因此获得分外的好评。这是主创的聪明。
http://www.hrbtv.net/Files/adminfiles/liuhuixuan/jc/fd.jpg
看看赵宝刚本人很多的作品,就明白像他这样一个从底层工人起步的人,主要还是力求结合现实社会和适当的柔情主义,不过《奋斗》所谓的转型根本是一个幌子,《奋斗》不过让他更加找到打动年轻观众的形式,就像当年的《渴望》打动亿万上一辈观众一样。《奋斗》固然有股切合时代主题的意思,但依赖的并不是那些理想层面的打拼,反而是紧扣现实的挫折和感情纠葛,《奋斗》做到了一种现代都市题材最宝贵的实在,比那些浮夸的时装偶像剧要吸引人多了。
作为主人公的佟大为和马伊俐,其实形象上在前面10来集非常有装嫩的嫌疑,两个演员的表演还是可以蒙混过去,有刚踏上社会的“学生情侣”范儿。虽然“奋斗”集中在陆涛的身上,但是在前面一半的剧情,他碰上的却是感情和事业的双重代价,一直弄到要去看心理医生。通过夏琳和陆涛的巨大反差,让人感到如今所谓年轻的事业和自我都是相当脆弱,和80后的父辈更加的没有安全感。而后面他回归自我的过程更加不着边际,他的生活很难定位在踏踏实实上头,所有偶像剧的男一号似乎都是“前程无忧”的幸运儿,陆涛想给我们例外,但是在32集剧情里我们没看到丁点他挣扎在生活里的线索,他仅仅挣扎在夏琳和米莱之间,对80后生活状态的感悟而言,也许陆涛这个角色还不如《早熟》里的房祖名深刻。也就是说陆涛还是青春偶像剧的主儿,沉沦在男女关系上头,心酸而浪漫生活的代言人。
夏琳看起来是该剧一大灵魂,虽然这个角色同样很有吸引人的地方,但恰恰是最罗曼蒂克的人物,既是事业上最有奋斗精神的一个新时代女性,又是一个几乎全身充满感情血液的人。加上马伊俐的气质,一开始根本不敢让人相信这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才女,她简直从头到尾都自信满满的白领丽人。除了适当时候遵从导演意图需要她冲着陆涛撒撒娇或者说说气话外,夏琳完全是一个提供给电视荧屏外真正的80后小女生学习膜拜的标准偶像。即便我们知道她在剧情里是来自一个根本不如陆涛的普通家庭(还是父母离婚),但是她的“行头”“走头”和“想头”完全不像一直在默默打拼的小白领,除了有一幕她为一个三流歌手解决MV矛盾演出了夏琳的一点个性心理,其他时候夏琳一直就像马伊俐本人一样的透着明星气质。
真正离生活最接近的反而是其他两对的感觉才是更生活化的80后状态,尤其是李小璐的杨晓芸角色,真的就像她自我感觉的达到一个极致,今后很难再超越。不管是心情好的时候折磨向南的小女人派头,还是心情不好和向南吵架的小泼妇形象都被她演绝了。但是从剧情的看,她最后和向南复合并非是得尝所愿,反而预兆了她和向南仍然是一对“悲情组合”,他们当初结婚是一时冲动,复合同样是一时冲动。尤其向南不得以而离开瑶瑶的一幕,预兆了人生中对那些理想感情的幻灭,那一只哨子很形象的说明了问题。瑶瑶在剧情里出现的很突然,给向南制造的浪漫和舒适一直很梦幻,不过最终他被杨晓芸拉回残酷的现实,这是一段非常有弦外之音的“80后婚姻启示录”。杨晓芸和向南的设计是《奋斗》中最有深度的人物。
在他们几人之外还有就是被塑造的分外动人的米莱,米莱给人的感觉就像《射雕》中那个一心喜欢郭靖,但却被郭靖辜负了的华筝。米莱演的如何很难定位,但中间陆涛和夏琳分手后,米莱可以主动约夏琳见面和解,却显示出是一个善良女生的表现,而面对超成熟的夏琳一番个性率真的言论,米莱一时间反而有些意外,这一段心理刻画王洛丹的表演在本色中略带细腻。更比如后面陆涛再带她逛街吃冰淇淋那一幕,她把隐藏多时的情感爆发出来的一刻,也算汹涌绽放了。米莱的心理刻画非常深入灵魂,不过很明显,米莱是依靠悲情形象在煽动观众脆弱的神经。
而华子和露露猪头的三角关系,好的一面是没有纠缠在这上面,集中演绎在矛盾爆发的那一幕,而且重点是兄弟情谊,虽然后面华子还是勉强欢喜收场,但是华子女友的闪亮出场过于不可思议。
http://photocdn.sohu.com/20060810/Img244732377.jpg
关于《奋斗》对80后人生的种种投影,很显然“奋斗”这一主题过于含糊,就像在剧中几个主人公无数次喊出“奋斗”,但除了煽煽情以外,可以看出这些内容十分苍白。拿一号主人公陆涛来说,所有人看重他的并不是奋斗的结果,而是他的过程,就是徐志森一再教导的“经验论”,从一点来说《奋斗》不光颇为理想化,而且陆涛最终和夏琳的重逢甚至是一种很讽刺的效果。年轻人在生活里的振作和事业的成功也许是一对很突出的矛盾,但是对商人这个当今社会很重要的角色,不知不觉已经充满了敌对意识。
如果我们看重的是生活经验而言,一部电影《早熟》可能起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不过《奋斗》为我们展示的生活,还是更偏离生活本身。看看里面男女演员一套套西装,衬衣,休闲服,运动装,大小套房,小车,餐馆,商场,KTV,保龄球,斯诺克,游戏厅就能发现,更多的还是包装过后的优质生活,是对小年轻们“原生态”的某种拔高处理,尤其后面的所谓一处“心碎乌托邦”更加梦幻。
《奋斗》确实想给逐渐占据社会主流大众的80后讲些磕磕绊绊的话题。但《奋斗》本身被“拔高”了很多,它打动观众的未必是牙尖嘴利的台词和青春绚烂的表演,更多是呼应着80后的生活本身,自己的身影感动在电视荧屏里。什么陆涛和夏琳离我们也许这么近,也许那么远。
2007年10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