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里的祥兴茶行
(2024-07-31 12:54: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芸窗漫筆 |
视频里的祥兴茶行
刘新阳
近日刷手机,偶然看到尧阳港的短视频,内容是播主走访香港几家老式茶行的视频,为身居北方的我,打开一扇了解香港茶行的视窗。无论是茶店的装潢,还是称茶的秤,乃至于包装茶叶的纸张以及包装方法,都让我耳目一新。
在诸多茶行里,一家叫作祥兴茶行的茶店,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让我透着手机屏感到亲切。祥兴茶行的老板叫黄承基,看样子应该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慈眉善目,仪装整洁。黄老板是厦门人,1949年随父亲来到香港经营茶店,转眼已经七十多年了。目前,店里经营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岩茶、凤凰单枞、云南普洱等。店里还有一位称茶、包装的陈师傅,年龄要比黄老板小,但也已七十多岁。二人都不是十分善于言辞,待人却彬彬有礼,又十分诚恳。
祥兴茶行的店面并不大,进门左边是一面壁柜,里面装着陈年的普洱茶饼,地上摆的是出售的茶箱。对面是柜台,里面摆放着很多出售的紫砂壶、盖碗、茶杯,柜台上是一台年代感极强的天平秤,老板说用了有六十多年。按说,天平秤的历史在案秤之前,而压力弹簧秤、电子秤才是案秤以后的产物,因此今天很少能看到天平秤,更不要说使用了。吸引我的还有这家茶行里的“度量衡”——十六两一斤制。十六两制是降唐以来直到民国,中国一直使用的度量进制,只是到了1956年,为与世界接轨才改成一两50克,十两一斤500克的进制。十六两当然也不是今天想当然的一两50克,十六个50克,800克等于一斤的概念,而是一两37.5克,十六两共计600克。不知走出祥兴茶行,香港其他商埠是否还在用这种“落后”的度量规则。
茶店的壁架上还有十六个装茶的大锡罐,一看就是老物件,使用痕迹很明显。黄老板说,这些锡罐定制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汕头,每个茶罐就有十六斤重,曾有新加坡客商出资40万人民币购买黄老板盛茶的锡罐,但被他拒绝了,理由是自己还要使用。
陈师傅包茶的手艺,更是令人叫绝。今天用纸包茶叶的方式,虽不能说失传,但已经很少能见到。就北方而言,据我所知,目前还有北京的张一元、永安茶庄、京华茶业公司,天津的正兴德,沈阳的中和福、向上茶庄……还保持着这种传统打茶包的方式,更多茶店都用塑封袋取代了纸包。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并行,本无可厚非,只是少了些许记忆中的感觉。这且不言,陈师傅包装茶叶的方法又与北方不同。北方茶叶纸包大都成梯形,陈师傅手工包出的却是见棱见角的长方形。有人说,这是潮汕人纸包茶叶的方法,为此我特意查看了相关视频,发现确实如此,但潮汕地区现在包方形纸包要借助木质模具,提前折出方形的纸型,而陈师傅却是徒手,两下相比,高下立见。
不知为何,看了视频却让我由衷感慨。在当今高速的生活节奏下,香江居然还保持这种老一代的工匠、手艺,以及经营理念的茶行。不知是黄老板的亲切,还是陈师傅的包装,更或是老式茶行在21世纪却秉承着雷打不变的传统经营理念,让我在视频里看到了老一代茶人无言的坚守,和社会发展中宽容的多元并存。按我此前的惯性思维,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节奏,任何事物都将面临尴尬的生存境遇。几年前,看过一则新闻,随着澳门曾溥洲老板的故去,辉煌一时的“荣甡号”蚝油庄随即倒闭,由此却反衬出“李锦记”蚝油生产与经营模式的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和发展壮大。但曾伯的故事,又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是坚持按照传统技艺,炭火煮蚝油的曾伯错了?还是摒弃蚝油的传统制法,开设自动化流水线,实现大批量、多品种生产的“李锦记”错了?似乎都没有,但“荣甡号”的落幕却是不争的事实,令人感叹与无奈……听说黄老板的公子也在和老父亲一起打理着祥兴茶行,想来黄老板要比曾伯幸福,幸运得多,至少可以把祖上的祥兴茶行从自己的手里传承下去。
在尧阳港的视频里,像祥兴茶行这样的老式茶行,在香港还有若干家,情形又是出奇的相似。期望他们的后人也能继续做下去,在喧嚣的尘世里,给人留下一个温馨的港湾,一个可供驻足小憩的短亭。他年若能再上香岛,一定到祥兴茶行拜访黄老板,买上三两水仙或单枞,请陈师傅亲自包装茶叶,体验一次沉静的、逆流的别样感受。
2024年7月17日雨后
原载《沈阳日报》2024年10月10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