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见音容梦几更

(2024-12-17 14:46:48)
分类: 無塵悼缅
再见音容梦几更
刘新阳

     年终岁尾,总是习惯给因年事已高不常联系的前辈师长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聊聊近况。未过小年,想到已去养老院居住的陈培仲先生,于是拨通培仲先生的电话。电话照例是陈先生的夫人胡世均老师接的,简单寒暄,我问陈老师在吗?言下之意,请陈老师听电话,我们爷俩聊聊。不料,胡老师说“陈老师走啦……”我当然知道“走啦”意味着什么,当时反应很是惊愕,甚至有些失态,忙问情由,胡老师说:陈老师是2022年12月24日去世的,那时他在养老院,已身患帕金森综合征,后染病诱发基础病去世,如今下葬在炎黄陵园。一时间,种种感怀,涌上心头……

    记忆中的培仲先生,中等身材,皮肤白皙,宽宽的额头,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未语先笑,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既热情豪爽,又不失儒风,是一位令人敬重的长者。第一次见到培仲先生是在1996年初,当时我赴北京参加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考前辅导班的培训,其间与张承同学一同拜访过一次陈先生夫妇,由于当时只是礼节性拜访,并未久坐。

  同培仲先生交往频密是在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历届京剧学研讨会上,我被恩师马明捷先生介绍给培仲先生认识。其实,我在认识培仲先生之前就知道他。这源于20世纪90年代培仲先生曾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学报《戏曲艺术》的主编,我在高中时代就开始订阅《戏曲艺术》等戏曲戏剧期刊,对培仲先生的名字自然不会陌生。回想起那个年代,戏曲刊物似乎也并不分“北核”“南核”“C扩”的级别。无论是装帧还是内容,《戏曲艺术》都很质朴,又在简约和朴素中透着亲切。稍长,我又在其他戏曲类期刊上拜读到培仲先生的文章,包括陈先生夫妇合著的《程砚秋传》……可以说,我与培仲先生虽未见过面,却与他神交已久。见面后感到很亲切,培仲先生待我这个青年也很热情,我虽然有时不能完全辨听他的四川方言,但先生的热情总是让我感动。

  2011年5月,在第四届京剧学研讨会上,会间在走廊迎面走来培仲先生,我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培仲先生便已走到我的面前,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主动询问我“是新阳吧!”我急忙向先生问好,他却急着向我求证马明捷老师是否真的去世了,我只好以实相告,望着他怅然若失的神情,一时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宽慰先生。多年后,大概是2020年,培仲先生又在年终之际,专门打电话向我询问澳门穆凡中先生近况,我同样无奈地告知:凡中先生已于2019年6月辞世……从这些细节当中,都能看出培仲先生身上重情重义的可贵品质,和他对朋友的牵挂与真诚的情感。

  2012年10月,由我选编的《马明捷戏曲文集》出版,自然我要把这本文集寄赠给老师的故旧,其中必然包括培仲先生。同时我也提出一项请求:请培仲先生为马老师的这本文集撰写一篇书评。先生深知我的用意,但也许是年龄、精力、身体的原因,虽未立刻答应,可也没一口回绝,只说试一试。毕竟书评不比剧评,至少需要从头到尾地通读一遍。80余万字的全书,再从中抽丝剥茧,进行提取归纳。平心而论,写书评是件苦差事,更何况面对这项工作的又是一位74岁的老人,我也未再强求。没想到2013年元旦一过,就接到培仲先生的电话,他说马老师的书评已经完成,不日寄我。果然,不久我就收到培仲先生的挂号信,其中包括一封信、一篇手写的书评稿件和一本《当代戏曲论丛》。在信中培仲先生告知书评请我“斧正”,文稿可删可改。此外先生还将台版的《当代戏曲论丛》寄我留念,并给予我很多的鼓励,扉页上款题“新阳方家雅正”,这些都让我在感激之余又感到汗颜。培仲先生为马老师撰写的书评6000余字,最终发表在当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中国京剧》上。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既需披读《文集》全稿,又要完成6000多字的书评,要付出多少心血和精力,是可以想见的,为此我由衷地感激培仲先生这份深深的情意。

  我和培仲先生此后又多次在北京召开的戏曲学术会议上见面,会期虽短,但总是相谈甚欢,宛如相识多年的故旧,那种快慰的感受至今让人怀念……再后来,培仲先生在电话中告知他和老伴要到昌平的养老院居住。近年少有进京的机会,想不到再联系却得到培仲先生辞世年余的消息……

  也就在十多年间,朱文相、马明捷、蒋锡武、金桐、宁殿弼、陈志明、徐城北、穆凡中、张伯昭、陈培仲等一批熟悉并涉足戏曲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前辈学者纷纷远去,尽管一张张清晰的面孔是那么熟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脑海中又是那么的真切。身为同他们均有交往的后学,切身感受到那一代戏曲理论工作者整体基本功扎实、治学严谨和做人做事认真踏实的态度,以及待人真诚和提携后辈的美德,使我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他们,视他们为榜样。然而,随着这一代人的落幕,当年还是青年的我,也已在无情的岁月洗刷中“鬓染秋霜”,回忆前尘,愈加让我珍视那个年代里纯真的情谊。只是此刻,我竟不知该用怎样的言语才能准确地表达出对他们的怀念,更对前辈们的逝去备感忧伤与悲凉,每想至此,不禁怆然泪下……惟愿他们能在天国相聚,烹茶为乐,把酒言欢,围坐一处,放言高论他们热爱且终其一生追求的戏曲事业。
 
2024年1月24日于沈阳西滨河畔无尘轩南窗
原载《沈阳日报》2024年12月4日第9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