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末”的故事
(2024-07-17 17:40:16)分类: 芸窗漫筆 |
“高末”的故事
刘新阳
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与油盐占有同等的重要地位。北方普遍善饮花茶。花茶是指用不同种类的鲜花窨制的茶叶,北方喝的花茶指的是茉莉花茶。儿时的记忆里,节假日随父母去中街,也会光顾中和福茶庄。虽然中和福茶庄门面外廊的牌匾上明明刻有“黄山华云雾”“西湖龙井茶”“洞庭碧螺春”“老竹岭大方”字样,但我仍狭隘地以为:茶叶店里买的只有茉莉花茶。这也不能完全怪我年少无知,毕竟当时走进中和福,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沁人心脾的茉莉花香,柜台上摆着尝尝一排排不同茶叶的样品,可见可闻。盛放茶叶的器皿也多种多样,有的茶叶装在后来才知道叫作将军罐的大瓷罐里,有的盛在类似老式饼干盒的方形大铁盒中,有的放在刻字的木箱里,到今天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有的茶叶放在瓷罐里,有的要放在铁盒里,有的却要放在木箱里?售货员阿姨们娴熟地用印有中和福与麒麟标记的见方纸张包着茶叶,包好类似梯形的茶叶包再用纸绳捆绑交付顾客。小时,总觉得茶叶店是个无比神奇的地方,而且当时出入中和福的顾客,清一水买的都是花茶,这种印记似乎上了高中以后才有改变,原来茶店里居然也卖绿茶,可见昔时北方茶叶销售的主体就是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的种类也很多,毛尖、毛峰、白毛猴、雪芽、龙珠、白毫银针……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本无需多言。唯独排在花茶末位的茶叶末值得一谈。茶叶末,又叫茶三角、满天星、高末、茶芯、高碎,是各种茉莉花茶筛出的断芽和碎叶,再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调配,使口感中和而丰富,继而出售。从茶叶末的品质和性质看,它同旧时糕点铺里出售的“点心渣”颇为接近。可见,茶叶末是价格最为低廉的一种花茶。
母亲的外公上个世纪60年代曾在中山公园西门外出售大碗茶,大碗茶是那种带盖、带把的搪瓷缸,每缸茶水2分,用来沏茶的茶叶就是从联营公司购来的茶叶末。据母亲回忆:当时联营公司的茶叶末每斤4元,她见过联营公司买的最贵的茶叶——“一片一片绿色”的龙井,当时价格每斤32元,而当时的人均工资也就三十几元。祖母家也是工薪阶层,不是什么高门大户,但祖母家待客和自饮却从没用过茶叶末,虽然今天回忆起来,祖母家的茶叶也不是上品,甚至连可见的一根白毫都没有。父亲也喝茶,只喜欢喝花茶,我饮茶的习惯就是从父亲那承袭下来的。只是父亲喝茶并不讲究,甚至还没今天的我讲究,父亲常喝的花茶似乎没有固定的等级与要求,猴王、白毛猴、茶叶末都喝,而且也从没听他说过哪种好喝或是喜欢哪一种?
我有明确记忆接触到茶叶末是在二十多年前,当时同事告诉我,向上茶庄最近来了一批茶叶末,品质非常好。闻讯,我抱着猎奇的心态,专门骑车去了向上茶庄。那时的向上茶庄还在市府大路上,并且分为花茶和绿茶两个店面。一进花茶的门店,扑面而来的依然是熟悉的茉莉花香。向上茶庄包装茶叶的方法与中和福相同,也用专门印有店名标识的纸张包装,只是向上茶庄的包装纸是粉色的。回来一喝,口感确实不错,只是没法要求茶叶的外观与条形,也不耐泡,泡到第四道基本就无色无味了。
当时我还分别给沈阳的京剧前辈名家尹月樵、张筱贤二老送过这种茶叶末,但过了一段再去买,就不是那一批的口感了。尹月樵、张筱贤二位老师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又是享受“地专级”待遇的离休干部,但她们在生活中都很节俭,所以享受“地专级”待遇的老艺术家,平时也喝茶叶末,尤其爱喝酽茶。通俗地说,就是茶叶放得多,茶汤苦得很。她们也有待客的好茶,只是平时舍不得自己喝。我尝过月樵老师喝的茶,那种饱和的苦涩感至今记忆犹新,根本无法接受。
相对而言,筱贤老师饮茶略微口淡一些,她告诉我:茶叶末还有个文雅的名字,叫茶芯。茶芯并不是茶叶的嫩芽或叶芯,而是选料等级更高一点的茶叶末。筱贤老师有个“沏茶卤”的习惯,“茶卤”是用茶壶或茶杯沏上很多很浓的茶,待客人拜访或自己喝时,从中倒出一点点高浓度的茶汤,再兑热水饮用,既保证水温,又稀释了浓度。我也效仿过这种沏茶方法,感觉茶汤缺少层次感,但偶然茶叶放多了,喝着酽时,借助茶卤稀释的方法,也是个不错的应对办法。从此,我也会偶尔买点认为口感不错的高碎或茶芯,与手里的茶叶交替着喝。久而久之,我便养成了手中常备两三种花茶的习惯,例如白毛猴、珠兰、茶芯并存,今天喝白毛猴,明天喝珠兰,后天再换茶芯,目的只是为了更换单一的口味。
茶叶末最初就叫茶叶末,后来被称为高末,大概是高级茶叶末的意思,想来也是茶芯的别名,近些年又称为高碎。无论叫什么,它们都是茶叶店里最便宜的花茶种类,而且是没有比它再便宜的那种,过去是大众底层因收入和节俭的饮茶选择。高碎不是京津两地的特产,凡出售茉莉花茶的店铺都会有,无非拼配比例不同,口感有所差别罢了。80年代沈阳中和福茶庄的高末大概10元左右一斤,2000年前后向上茶庄的价格是25元,二十年后的今天,各地高碎的售价大概在50—100元之间不等。近几年,有些茶店还在宣推高碎,据说还有高碎的黑市——一斤高碎的价格能炒到原价的2到3倍,真有些不可思议。原本是茶店里价格末位、不成型的花茶,却能在物质、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再次进入饮茶人的视野,品茗者喝的可能是节俭,也可能是习惯,还可能是猎奇,也许还是记忆的味道,更或是对旧日的怀念,这也是今天一道特殊而有趣的景观。
(原载《沈阳日报》2024年8月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