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考作文满分作文 |
分类: 个性随笔 |
这几天,在虚拟空间里,一篇议论文引起热烈议论。
这是篇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由浙江所出,答题是浙江考生,阅卷是浙江专家。
作文引起热议,是它最初被一位阅卷教师给了39分,后被两位阅卷教师改判为55分,最后被浙江省高考作文审查组给了个满分。
由这一再改判的经历,可知该文一旦公布,注定引发争议——阅卷教师自己不就争议着么。
再看看浙江作文题是啥样——
浙江卷2020作文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由命题可知,作文主题被限定在“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议论范围也被限定在三者的“落差或错位”上。
至于从中议出或思出啥结论,那就看考生的能耐了。
从这篇最终得到满分但引起争议的作文看,它在“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和“不得抄袭、套作”上,是完全符合命题要求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初给它39分的阅卷教师,是遵从了命题的最基本要求的。而他之所以没给更高的分数,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如果出于如下几点考虑,似也不失道理。如下也是井民这个瓜众综合多数同类的看法:
第一,该文考生虽然明确了议论文这个文体,但按照议论文的普通规范,他这篇作文显然谈不上优秀。该文貌似讲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但那些道理徒有其深刻的貌似,实有其分明的晦涩。“掉书袋”的客观效果,明显大于讲道理的主观努力。
譬如该不足千字的短文,“报菜名”九人/次,计有海德格尔、卡尔维诺(两次)、麦金太尔、韦伯、尼采、切斯瓦夫·米沃什、维特根斯坦、陈年喜等中外名人上榜。
其实,只要是把这么多观点不一的名人弄到一篇短文里,支持一个“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主题上,就已经内在地决定着这篇文章只能是列而不议,或议而不论。
譬如文章纵议一阵,眼见时限将至,遂用维特根斯坦的名言收场。可偏巧此时用维特根斯坦那句名言,似乎曲解了维特根斯坦的原意。“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句,既如考生所赞同,那么其前面近八百字的旁征博引,是“保持沉默”,还是“言说无法言说之事”?
显然不是前者。若是后者,则又是自我否定。
当然,如果展示范围就是知道范围,那么这位考生的知道是挺多的。
第二,该文考生为事实上不理“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非但拉进八九个中外名人,还直接使用大量今人不常用的生僻词。
坦白交待,井民古汉语水平低,在阅读这篇不足千字的议论文时,竟十余次查字典、拜度娘,方才勉强读懂文意:嚆矢(音ho
sh,原指响箭,后指先声、开端);孜孜矻矻(音z z k k,勤勉之意);振翮(音zhèn
hé,奋发向上,努力高飞之意);肯綮(音kn qìng,关键之意);祓除(音fú
chú,去除、清除之意);一觇(音chn,观看,观察之意);洵(音xún,确实,诚然之意);玉墀(音yù
chí,指宫殿前台阶,代指朝廷之意);婞直(音xìng zhí,倔强、刚直之意)等。
另有两词,反复再三也没查实,疑似考生笔误:薄脊(疑似脊薄之误,土地因缺少养分和水分而不肥沃之意)、祓魅(疑似袪魅之误,对于科学与知识的神秘性的消解之意)。假如这两词的使用果真有错,那么按照通常文章允许的差错率,该文就已经不能得满分了。
显然,如果展示范围只是显摆范围,那么这位考生的显摆是明显的。
第三,最重要也是事关该文得分的关键,是该文到底想说什么?可能除了几个阅卷教师,尤其是对该文大加赞赏的作文阅卷大组组长,多数人都会云里雾里。因为如此发议论的议论文,很难不把人议论到头晕脑胀。
当然,作为功利性极强的“高考作文”,本身就自成一体。它唯一的目标就是得高分,唯一的取悦对象就是阅卷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引起热议的议论文是成功之作。典型如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感叹“在我几十年高考阅卷生涯中,这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就足以说明作为权威阅卷专家,他果真被震住。
然而一旦将这篇越出“高考作文”就势必引发热议的议论文公布出来,且还似乎有故意越出“高考作文”论优劣的意味,则该篇作文可能就再也承受不起那些溢美之词了。譬如上述组长的点评“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请列位读者君自己去查证、去品评,然后再评价这位大组长是否言过其实。个人觉得,至少他那句“没有多余的废话”本身,“废话”前面的“多余”二字就多余。
不幸,如果展示范围即为理解范围,那么这位考生的理解是存疑的。
窃以为打39分的阅卷教师,鉴于该文整进那么多名人,记住那么多名言,讲出那么多玄理,给他个接近“良好”的分数,已经是十分公正的评判了。
想说说“高考作文”打分的导向性。尽管井民认为“高考作文”是功利性极强的特殊文体,甚至极大可能是“见光死”的文化易碎品,但当它的打分标准或理由一旦被公布出来,就肯定会对来年的考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诱导。
就担心本文的满分会带来一段时间、一定地域“高考作文”的堆砌辞藻,把玩概念,拼凑名人,嫁接观点,用词生僻,营造朦胧,无惧晦涩,故作高深,隐藏己见,强装油腻……形成时尚。
若是,绝不是语文教育的目标追求,也不是高考作文的正确方向。至少在高考作文阅卷时,阅卷教师将迷失客观公正的标准,更多以权威个人的好恶定优劣——譬如这篇《生活在树上》与审美口味独特的大组长。
前一篇:填报志愿并不难,只要知晓这几点
后一篇:上周要闻点睛:不止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