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填报志愿 |
分类: 个性随笔 |
各地高考成绩公布,相当数量考生与家长的新愁又来。只是他们可能有所不知,所有关于填报志愿的新愁,要么是他们自己因茫然而生成的,要么是他们爸妈的太过主观施加的。
假如认真理清如下这些思路,明白内中所含道理,则考生与家长的新愁,大多会烟消云散。
1.考生和家长当知填报志愿的困惑,大多本质上属于自寻烦恼
之所以说是新愁属于多数考生,是因为极少数考生笃定上清华北大加极少数高校,即所谓坊间流传既久的2+N,可选范围狭窄,可生新愁的土壤稀缺。
还有少数是考生是被考分限制在某个层次中,只能在那个层次的高校中挑选。更多更好的高校,对他们来说犹如不存在。
相当数量新愁浓厚的考生,是在填得好,可将考分的价值用到极致;填得差,可让考分白白浪费。
看自己属于哪类考生,准确定位自己的选择余地,是填报志愿的重要前提。定位准确了,可避免多出些本不该有的新愁,以及浪费好不容易挣得的考分。
对此,家长不可不知,考生本人更不可予以忽略。
考得好,城市、学校和专业随便你选,犹豫不过在鱼与熊掌间。属于幸福的苦恼。
考得差,城市、学校和专业随便选你,心态只在接下哪个更好。属于无奈的苦恼。
2.家长当知填报志愿这件事,关系再大也要让考生自己作主
填报志愿这件事,家长只能敲边鼓,当参谋,主意须得是考生自己拿。即使家长刚好身在大学,也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去左右孩子的选择。
理由很简单,考生今年一十八,成年了,该让他替自己作回重要的主,这在他一生的发展中
意义巨大影响亦巨大。
且家长须想通:志愿是孩子自己填,大学是孩子自己上,若是家长填了孩子去上,一旦孩子上了不喜欢,包括不喜欢那所大学,不喜欢那个专业,板子又该打到谁的头上?
尤其从孩子未来的角度去考虑,也只有他自己,才能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负责。
更何况,孩子确有兴趣需要考虑,确有爱好需要尊重。兴趣是人学习的动力源,爱好是人学好的助推器。
尽管人生的兴趣爱好会变,届时的动力与助推,也还是届时的兴趣和爱好。
3.在城市与学校之间,将城市放在学校前考虑
读大学比不得进培训班,一读就至少四年。想想一个求知求新欲最旺盛的人,在哪座城市待这最宝贵的人生长度二十分之一,就不难得出那座城市必须列在首先考虑中的结论。
道理其实也浅显:读大学,某种意义上也是读城市。不同城市给予年轻人的综合资源与耳濡目染,足以影响他未来若干年,甚至一辈子。
因此,面对两所实力在伯仲之间的高校,果断将其所在的城市作为第一选项。甚至两所高校中一校名气与实力稍逊,但因其所在城市明显更好,也果断选择后者。
譬如北上广深,在考分大致够得上的前提下,就当比其他不点名的城市,在学校与专业前更优先考虑。
4.在学校与专业之间,将学校放在专业前考虑
每所大学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个专业,专业之间的优劣有权威的专业评估,也有仅供参考的社会评价。但一旦放到其所在的学校里,马上就被学校本身的实力和名气盖住。
“你毕业于哪里?”将伴随今天的考生一生,且远不止是个好奇的随便问问。
用人单位选人,通常将学校放在专业之前。“非985不要”或“非某几校毕业不录”,是多年来流行的潜规则甚至明规则。尽管涉嫌违规与失德,但在招人自主的大前提下,这种残酷的原点歧视,是很难改变的现实。
譬如在当今的中国大学,在招聘教师时不仅要看应聘者否有博士学位,还普遍要看其第一学历即本科毕业于哪所学校。亲眼见过本科毕业于非985、211的名校毕业博士,被某不知名的高校婉拒。
如此“势利眼儿”不仅高校有,知名企业有。不幸是,党政机关也暗中秉持。譬如作为后备干部的“选调生”,组织部门名校名额直接给一大把,非名校名额撒几颗胡椒面,名气垫底的那些学校,干脆一个也不给。
如此歧视链可不是塑料的。要撕破它,可能得等到今天的考生的孙子们那辈。
更何况,一读上大学,就知道名校与非名校,综合教育与学习条件,明显的差距几乎布满所有角落。甚至,可能在食堂饭菜的性价比上,都存在看得出的差距。
5.在专业与专业之间,将任何专业都视为起步来考虑
专业可能是考生未来的饭碗,更可能与其未来一点关系也没。马爸爸是学英语的,现在干的是互联网。彭清华是学哲学的,现在干的省委书记……考生家长更可扪心自问:原先我是学啥的?现在我是干啥的?我是否在所谓专业上从一而终?
再说,专业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反倒是,它总处于不断重组、改性与拓新中。今天的数字传媒专业,几年前还没生出来呢,眼下就成一个不小的热门。而热了多年的外语、会计、物联网和法律等,近年又将热度让给了别的专业。
说直白点,大学读啥专业尽管重要,但绝对没有重要到决定人一生的地步。倒是抱定某个专业干到底的极个别考生,才可能受到某专业的影响。但那在今天也有一个前提,他得至少读到博士。
6.高考不分文理的考生,可将理科放在文科前考虑
理科专业底板更硬,转向更容易。至少如数学学得多,学得扎实,今后若转向经济、管理、金融乃至社会学等专业,也比在相同专业里的文科生更容易上手,也更容易深入。
甚至包括外语专业,如果有理科背景,很可能成为外语毕业生里的战斗机。见过某著名国企招人,条件是某工科专业+外语专八。结果,好几个该专业的毕业生前往应聘,而大帮外语系的学生只得望洋兴叹。
理科专业就业相对更好,因为刚需多且稳。理科专业深造机会更多,因为硕士、博士点比文科多且广。投射到四年后报考研究生时,理科考生得手的机会更大。
即使站在享用学费资源的角度,理科生也比文科生更划算。因为在缴纳学费差距不大的前提
下,理科生能享用更多的实验条件,背后是国家和学校更多的投入。
7.在专业的冷热之间,既不片面趋热,也不简单选冷
所谓专业的冷热,从来都是各领风骚三几年。尤其应用特色突出的专业,很可能一届学生还没毕业,当初赶热门儿进来的,就面临找工作难的威胁了。
倒是那些基础学科,文史哲,数理化等,相对冷热恒定。不,基本属于长冷不热。
就看考生想干啥,图个啥了。想深造,想做学问,想进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那选定那些最稳定的基础学科,应当比别的专业都更好。
反之,就未必了。适当趋热,同时又不避冷,不失为理智的态度。
尤其不建议在考生不感兴趣的前提下,图“容易考上”而去填报冷门专业。比方前几年考古专业极冷,某知名高校一届本科只得一两人就读,虽然毕业时因物以稀为而贵好就业,可在填报该专业时,十八岁小朋友们可就得想好了:毕业后自己是否愿意干这个很难转岗的职业。
因为冷门专业通常非但报考人数稀少,更还兼有转向难度更大的特点。
后一篇:议议那篇引起热烈议论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