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漏洞法补才可靠

(2020-06-30 21:07:59)
标签:

冒名顶替

分类: 个性随笔
  看了山东的通报,才知道那两个闹得沸沸扬扬的冒名顶替,原本是难度极高的连环舞弊:1.冒领录取通知书,2.伪造档案;3.户籍造假;4.入学报到及资格审查形同虚设。
  须得是每个环节都得有人不惜违反法纪,才能最后促成冒名顶替达成心愿。
  
  当然,冒名顶替者从学校毕业后,那个舞弊链条还会再增加最后一环:招聘审核放水。
  
  其间,每一环在外人看来都设计得严丝合缝,打开的难度都高到令人望而却步的程度。但同时,又觉得其技术含量极低,以至每个环节都无须动啥心思,委托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打个招呼,就能轻松搞定:
  领取录取通知书需要持本人身份证,这本是邮政局的规定,冒名顶替者的帮凶给县邮政局副局长一通电话,就可把被冒名顶替者的录取通知书截取;
  高中毕业生登记表原本记载有考生的真实和详细信息,冒名顶替的帮凶与人一合计,就能把两个考生的信息给全部替换;
  冒名顶替者上学需要从原籍迁移户口,冒名顶替的帮凶找派出所长和公安局长一阵疏通,轻易就能替冒名顶替伪造《户口迁移证》;
  大学报到时本需审查新生资格,那所大学竟能面对冒名顶替者所持的不全材料,教务处处长助理当睁眼瞎,该校经济学院不做深究……
  如此一番连环帮助下,冒名顶替的丑恶愿望即告达成。
  
  同时,也是从山东的通报中才得知,冒名顶替上学那档烂事,竟然还有“被冒名顶替者完全不知情被冒名顶替、被冒名顶替者主动放弃入学资格被冒名顶替、被冒名顶替者知情并与顶替者之间存在交易行为等”差异化操作空间,真是开眼界了。
  
  经山东有关单位的一番调查,公众这才知道,原以为严格得不得了、严密得了不得的高考录取制度,竟然曾经是只要有人想钻空子,就会轻易从某个缝隙中成功钻进去。
  
  不然,咋会不查则罢,一查就查出242名冒名顶替者?
  
  还好,通报提醒,冒名顶替问题发生于1999年至2006年之间。
  算算,都至少过去14年了。被顶替者那段被偷走的人生,自然是很难再回得来了。哪怕山东那所大学起先说“没有先例”,后又迫于压力称“可以商量”,被顶替者如今已经三十六七岁,想必早已成家立业,就算那所她当年填报的大学同意她回去读书,时隔十六年后的读大学,还能读下去吗?人到中年的读大学,还能是十八九岁读大学的感受吗?即使能咬牙读完,毕业后四十已出头的她,还能在竞争激烈的用人市场上胜出吗?
  
  但愿同类舞弊只是发生在距今21年到14年前。但愿此后相关制度设计得把所有的漏洞都堵上。想想仅仅是山东一省,仅初步一查,就查出那么多起冒名顶替,还是觉得这事实在太匪夷所思。
  接受不了可能还是那原因:以为高考的公平公正性,那可是天下最高。
  
  同为山东通报的另一起冒名顶替,似乎难度也不高,技术含量则更低:被顶替者考分不够,顶替者的爸托关系找学校,改名换姓竟也能让她冒名顶替成功,学校各层竟也没能发现其中猫腻。接下来的户口迁移,也同上述案例一样,也是派出所所长出手相助,张冠一下就李戴了。
  不过,第二起通报案例的最具技术难度处,是冒名顶替者毕业了,竟然还有人帮她找工作,甚至助她加官进爵,一条龙服务到底。为此,不惜伪造连姓名都对不上号的档案,随后的考察组组长副组长等一干人,居然选择性失明,在他们的两眼圆睁下,那个档案存在严重问题的冒名顶替者,还是顺利被提拔为街道党工委委员。
  
  平民百姓要想实现阶层跃升,那是何等地艰难。偏偏那些个官阶不高,贼心不小的作奸犯科者,竟能成功偷袭当年录取制度那貌似严密,实则只要有人成心想做就立即变得漏洞百出的层层关口,以估计不会太高的滑润费或不太重的人情债,就能轻松搞定,且还能保持一二十年不被曝光,毕业后的“发展”不受影响,直到近年大数据的降临。
  
  表面上看,录取环节确实技术含量很低,否则不可能有那么大面积、长时间的冒名顶替现象。不妨假设,各个环节的把关者会因为自己的“帮忙”而涉嫌犯罪,冒名顶替者还会那么容易就在他们眼皮子下过关斩将吗?
  
  刚好在拙作码到此处,就看到“针对近日引发社会关注的山东‘冒名顶替上学’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中普遍建议在刑法修改中写入相应罪名,并加大量刑标准,以立法保障公民‘前途的安全’”这条消息。专家定性,“窃取别人的入学资格,窃取别人的发展前程,比诈骗窃取别人钱财行为的犯罪危害性大得多”“这种‘顶替者’目前没有罪罚,涉及的其他人比如涉及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经办人员或者当地户籍管理人员,参与造假链条的,会有伪造公文罪或者别的罪行,对于顶替的,反而不构成犯罪。”……
  终于找到原因了。原来看似那么严密的录取各环节,相关人员把关不把关,对自己的危害都不大,说不定“所得”还不错。
  可是真要因此而犯罪入刑,相信不出示本人身份证,邮政局就不会或不敢让人取走录取通知书,高中就不会或不敢把两名考生的档案替换,派出所就不会或不敢把冒名顶替者的户籍迁走,学校就不会或不敢不严格审查新生信息,考察组就不会或不敢提拔档案存在严重问题的冒名顶替者……
  制度的空子法律才补得牢。人补是靠不住的。
  因为守在利益的关口的人,宁可质疑他们的人格和良心,也比相信他们的人格和良心要保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