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记+观赛感

(2020-06-23 17:13:55)
标签: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分类: 个性随笔

  坐了两天,听了二十节课,每节二十分钟,涵盖文、史、哲、经、管、法、教、艺,共八个一级学科,塞进一个叫“文科组”的临时队伍,来自本省十六所高校的二十名青椒同场竞技,不见硝烟冒,只闻使劲声。

  这是计划在今年举办的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省级决赛场。文、理、工、医、思五个小组的第一名,将代表本省高校出征全国赛。而九十三位选手,则是从三十六省内所高校,通过层层选拔,闯进决赛的。

  失去参加决赛资格的,是整整八十所高校。换言之,决赛对本省多达八十所高校来说,自己憾成旁观者。尽管旁观有益。

  

  决赛前面是预赛。预赛评委不见选手只见选手提交的视频。在那时长二十分钟的视频里,不得出现任何选手的信息和标志。包括他的姓名,也包括他的学校。否则视为违规,当即取消参赛资格。

  也就是说,决赛选手是通过盲评产生的。

  就文科组而言,有四所高校,每所有两名选手进入决赛。其余十二所高校,每校只有一名。而在此前的预赛中,总共一百二十一名选手参加预赛,竟有整整一百零一名选手惨遭淘汰出局。

  因此说决赛很残酷,一点儿也不为过。

  

  最要命的是,决赛所分的五个组中,就数文科组最拥挤。八个一级学科,哪个不是七个八二级学科的?譬如哲学一级学科下,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即使只让教哲学的人来参赛,恐怕也能单独组成一组,还不要说跟哲学大致差不多的,还有七个一级学科进入本组。

  所以,能从预赛挺进决赛的文科组选手,哪怕在最终成绩出来前,就认定他们代表了本省文科教学的最高水平,当然限制性前提是“青年教师”,大致也是说得通的。

  

  坐在四周都是电视屏幕的观摩室里,欣赏一个个青年才俊走马灯似地出场,分别讲哲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史学、艺术等等的课程,真是个难得的审美享受。因为赛程到这一步,出现在眼前的教学还会难听或听不下去,那是不可想像的。

  尽管选手们都是临到自己出场前的二十分钟,才把今天要讲的哪个节段确定,因而在提交的全部十五个备选节段中,抽到哪个节段相对好受或难受,谁也无法预料。但从大概率上说,能够闯进决赛,提交的所有十五个节段随便拿哪个出来讲,都应该差不到哪儿去。

  

  说几句潦草的听后感。

  第一个登场的是讲中国哲学的选手。感觉他的内容欠打磨。比如把老子的“有无”,与康德的“二律背反”相提并论,显然是不合适的。再者他那偶尔的板书,明明写的是普通的汉字,却稚嫩得像刚上学的儿童。作为讲中国哲学的老师,不可原谅。但该选手注意到ppt和板书配合,这又是值得表扬的。该选手有作业布置,体现了课程的完整性,也是非常正确的。当然,他的肢体语言略微有点过。

  那位讲商务英语的选手,面容亲和度高,语言有轻重缓急,肢体语言优雅,内容设置有层次,板书比较流畅,普通话和英语都很悦耳,教学仪态感觉很轻松,尤其那绘声绘色的感觉很好。她的课程是典型的应用,目标是传授经验,需要的是“秘籍”和“秘技”。听得出她恰好不缺那些“秘籍”和“秘技”,应当是在海外留学较久,甚至在全球性大公司干过。

  那位讲中国文学的选手,对“茅盾分手信”剖析很有新意,是个不错的可解之结。茅盾作品的《留别》与《幻灭》连接较巧妙。茅盾失去南昌起义一事,前面讲过,后面再讲,就有点小重复了。最扎眼是作为讲文学的高校老师,该选手的汉字板书很笨拙。另外肢体语言一般,ppt的字太多,拆开了评委的眼和耳。结语那句“感谢垂听”,似也不咋妥当。因为这课虽是面向评委讲,但实实在在是面向学生的教学。

  那位讲法学的选手,沉稳大气,仪态端庄。预留的思考题和作业与内容联系紧密,参考资料列得合理。只是感觉“排污权交易”的内涵演进不太流畅,好在内涵讲解又比较清晰。板书汉字僵硬稚嫩,ppt也做得太满。不过该选手注意到ppt与板书相配合。感觉她的整堂课,欠一个经典案例,缺一个相对高潮。结论是,讲得足够清楚,惜乎不够精彩。

  那位讲“配器”的选手刚好抽到“音乐与人生记”那节段,当他把一台电子琴搬上场,天然带感与少见新鲜浮现。该选手以自创抗疫歌曲作硬核,很聪明,也很讨巧。因其明显带有“课程思政”的用心。在对那首自创抗疫歌曲的不同配器中,他既把自己那首歌暗中推广,又介绍了多种配器方式的知识,这个点的设计实在太巧妙。这是个很聪明的选手,也是个很用心的老师。不过,他对“配器”的定义,在音乐看来或许可以,但在逻辑学看来是同义反复。

  那位讲“按日连续处罚”的选手,插入央视新闻开头,以彰显问题的现实性,巧妙,且接下来的讲授很清楚,层次分明,案例鲜活。语言干净,表意准确。有教师本人学术见解,有课后阅读文献,体例较完整。该选手的仪态仪表,也很合教师职业。惜乎本节段精彩度略欠,过满的ppt,挤压了讲解的腾挪空间。另外,板书与ppt大纲重复,汉字也缺少修练。

  那位讲“跨文化交际”的选手,以外行如井民者,本能感觉这话题难讲。尽管得看面对什么样的听众。估计讲给评委听要好些。该选手上来有上下内容交待,汉字书写也少见地流利,板书有刻意的整体设计。开头那幅图带出“中心主义”,继而“民族中心主义”,演进线路很清晰,也很巧妙。几个“阶段”的划分,尽管实际是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但介绍得准确清晰。但整堂课不足以令人印象深刻,估计是缺硬扎的现实新料。中间有一小部分似乎讲得有点松散,估计现场会“掉粉”。如果评委的眼球是算“粉”的话。

  有位讲“重音”的选手,让好听的声音回到课堂。这小哥,鼻子老外,嗓子中国,瞬间带人神游八荒。小哥的面部表情尤其丰富,让人不禁怀疑他不于觉间,拿了课堂当舞台,无忌地放飞自我。该选手的聪明在于,讲“重音”还拉进蓬胖佩奥和“两山理论”,晓得适时加注“课程思政”。可惜他写那么长的板书,竟和ppt大纲的标题几乎一样,属无效板书么。

  不可漏掉那位后来得本组第一名的选手。那是个讲英语的小哥,感觉他讲的英语与母语的若干发音区别,有趣,更有深度。看得出,平时做过一番精深的研究。另外,教学仪态上也显得从容自信,时间使用和节奏演进,也都疏密得当,板书也有设计,大致规整。ppt是下功夫打磨出来的,那上面有许多十分新鲜、十分重要的内容,甚至包括类似心电图的波纹,让人十分清晰地看见英语,乃至汉语发音上的异同,以利于国人对英语的学习。该选手这种“重讲”风格,分明对学生很有好处。遗憾是他的英语听得出是中国人讲的,不像前述那位讲商务英语的选手,闭着眼睛,会以为是老外在说话。算是个白璧微瑕吧,假如他能克服,定能在全国决赛中再上层楼。

  

  说下井民发挥余热处的选手。

  此次从井民发挥余热处冲出两位,双双通过预赛视频的盲评,进入文科组的现场决赛。这已经是十分的不容易了。因为有同样数字选手进入文科组决赛的,全省也就区区四校。其中一所,还是西南地区高校的龙头老大。

  简单说,两位都是善讲者。

  第一位在开讲前二十分钟抽到赛题,是“影视编剧的概念与源流”。早上还听说她昨夜无眠呢,此刻就见她好似满血复活。只见她仪态大方,嗓音清亮,语音悦耳,字幕马上飘过“她的声音好美哦”。讲述绘声绘色,语调跌宕起伏,板书基本工整,内在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虽说人家才刚过而立之年,却显得沉稳老练。就原本教学水平而言,应当说发挥到十之八九。不过到底是年轻了些,再说又是头次参赛,肢体语言略微大了些,感觉没咋站住,再者ppt也稍显过挤,看起来费眼睛。

  第二位选手抽到的节段是“新媒体直播+政务”,看不出是否她的心中所愿。感觉上特有“讲”的范儿,还略有“有经验”的气度。反正仪态大方自然,插入的视频片段很鲜活,语言干净干脆干练,内容紧扣现实,ppt与讲授搭配较好。建融媒体中心、抗疫、引导舆论、带货直播、知识普惠等内容,既现实,又真实,显示她问题的关照正确和对所讲内容熟悉,整体展示了较高的教学水平,到底是曾经的本级赛事二等奖第一名。不过,估计还是背负“曾经的二等奖第一名”,压力大了些,要不就是本节段内容多了点,她的语速明显有点赶;最后一句话,竟然与现场时钟的最后一秒重合,梳理、归纳和思考就来不及了。再就是,板书虽快不美。

  她后来获得三等奖,在综合排名上列全省第九。考虑到本届赛事比她曾经获奖那届,参赛人数不止翻了一倍,就应当算是很好的成绩了。

  ……

  作为本届本级赛事的看客或听客,也发现文科组选手一个明显的通病:几乎找不到汉字写得又快又漂亮的。请注意,这是“文科”教师哦!

  足见这些年普遍性的不写字,已经让一代大学文科教师不会写字了。这难道是进步?

  还发现较多选手的零星毛病,尤其是功夫过于下到追求讲课形式的完美上,如吐字行腔的准确,如肢体语言与有声语言的搭配,如衣着服饰与化妆的协调等等。可是,真正在大学课堂,恐怕学生更应当听到的,是有学术性、思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

  同理,任何一堂理想的大学课程,大体上也得有课前的导入,课中的导学和课后的导思。好多选手在竞赛中于不知不觉间,就把这些要害部分给忘了。一些选手的教学表现出的“浅”,恰是因为没有科学研究或学术思索的“深”。

  想说的是,已经举办过四届的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已经进化成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方面的最权威赛事。几乎每届,各高校都是倾全力投入,唯恐得不到一个好成绩。倒不是仅仅因为省级决赛的第一名可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获奖人数及档次可提高权重极大的高校教师质量排名,关键是能通过以赛促教,极大地推动本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而教学,是高校最重要的活动;课堂教学,是高校为学生所能提供的最重要服务;提供尽可能多的优质课堂教学,是高校对学生的最大关爱。而青年教师,已经是各高校的教学中坚、骨干和主力。在高校,越是科研大户,就越不直接或全程从事课堂教学,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