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王阳明的翻红想到的

(2019-08-30 14:13:08)
标签:

王阳明

学哲学

分类: 个性随笔
01
  暑假得空,看了两个教授的视频,都是讲王阳明的。一个是复旦哲学王子王德峰,一个是浙大教授董平。
  各有各的味道。王教授自述烟瘾极大,每讲必由点烟始。起初真有点不习惯,后来也就赞同他的解释了:不抽烟就精神萎靡(大意),抽烟就眉飞色舞。在他发散型的演讲中,井民尤对他说王阳明的心学不是心脏学,也不是心理学,而是英文中找不到对应词汇、德文中勉强有个可译词的说法,印象深刻。他说他英文口语不咋的,但是,因干过几年译文编辑,词汇积累丰富,中英文交叉论证,让五百多年前的王阳明,似乎也有了鲜明的当代性。
  教授就得这样,至少得熟悉掌握一门外语。不然,别说外国哲学、文学、史学啥的讲不好,就连中国哲学、文学、史学啥的,也未必就讲得好。
  董平教授的王阳明,先前已经在百家讲坛上讲过,此次是听他的公开课。感觉他的教风不走拉风路,但逻辑谨严,讲解深透,整个九集听下来,让人对王阳明这匹中国哲学上最具国际范儿的大牛,有了个整全的认识。
  同时也知道,杨国荣、方志远、杨立华、郦波、常大群等知名大学的知名教授,也以不同形式,或从不同角度,对王阳明做了深浅各异的讲授。因为他们的视频或音频,伴随王德峰和董平的演讲视频,出现在同一网页上。
  改天有时间了,定逐一聆听。
02
  其实此前井民对王阳明所知甚少。密集地关注他,一是前些年弄本哲学科普书,弄到明清哲学那段,表皮地接触过他,知道他的思想集中在《传习录》中。而该摘录他的语录的著作,无论是文体还是内容,都是能与《论语》比份量的经典。
  虽则这样,井民也没深入研读王阳明,尤其深探其思想库《传习录》。理由很简单:对此人印象不好。
  这就不得不回到距今四十年前。当时的“老”大学生井民,读的是哲学专业。至今清楚记得至少在两门课上,这位王阳明总被老师拿出来,当反面典型狠批甚至嘲笑。
  一是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课上。这是哲学专业的基础课,耗时整整一年,多个老师分段讲授,只要讲到主观唯心论,外国哲学家必举贝克莱和康德,中国哲学家则专挑王阳明。当然,那时候的举例说明,大多不讲道理,或不那么讲道理,重点讲立场,讲主张“谁先谁后”、“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这里说的是物质与意识哈,没别的意思。
  二是在《中国哲学史》课上。这也是哲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耗时整整一年。为铺垫,先前或同时还学一年的《古代汉语》。在这个课上,多个出场的老师,也是不讲主观唯心论则罢,只要讲到此论,必然拿王阳明当标靶。
  凭借回忆即可知,当时最易出现的王阳明“荒唐思想”或“错误观点”,一个是他在本体论上,公开主张“心即理”、“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老师说,那是再露骨不过的主观唯心论。另一个是他在认识论上,公然鼓吹“致良知”、“一念发动处便是行”,老师说,那是搞再猖狂不过的唯心论的先验论。
  至于现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王阳明“格竹子”轶事,则一向是各科老师的狂嘲案例:二十一二岁的王阳明随父进京,竟然如此践行先贤的“格物致知”,对着几根竹子死劲儿盯,饭不吃,水不喝,目不转睛盯一星期,结果把自己给“格”出病来,也没“格”出个啥道理。说罢,与井民类学生一齐哈哈大笑。
  还有一点极坏印象,也来自老师和当时的教科书:王阳明不仅是个鼓吹主观唯心论思想的哲学家,还是个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他那句时下被夸赞着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在当时,可是被告知,那是把起义农民当“山中贼”,用心何其毒也,对人民群众的仇恨何其深也!
  于是,王阳明的主观唯心论、先验论之上,又加了唯心史观:贬低甚至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公然鼓吹英雄史观。
  那个时代,哲学划分等同于政治划分。唯心论、形而上学与思想荒谬和立场反动,是直接划了等号的。就像唯物论、辩证法与思想正确和立场进步,也是等号两端的表述。
  在思维上完全没有构建起自主意识、无条件拿教科书当圣经、拿任课老师当权威的井民,就这样深深种下了仇视王阳明的种子。
  躺枪的还有贝克莱和康德二位哲学大神,《西方哲学史》讲到他们名下,他们的“物即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不可知论”(康德),也都是跑不脱的主观唯心论典型。
  现在才知道,二位其实也是伟大得不要不要的,他们那些被我们痛批的思想,如同更早被我们痛批的爱因斯坦相对论一样,其实随着改开进程的推进,我们方才羞惭地发觉,我们太可笑了,居然拿那么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思想来嘲笑。
03
  井民个人的觉悟,是大约在大三或大四的时候,上列宁《哲学笔记》课,猛然听老师引用列宁的话,来评价康德的主观唯心论与费尔巴哈的朴素唯物论:聪明的唯心论比愚蠢的唯物论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论。
  贝克莱和康德二位,尤其是康德,才终于在心中获得平反。
  但王阳明就一直没有获得康德那样的待遇。大概是“中毒”太深了吧,每每提到王阳明,就总想起他那幼稚无比的“格”竹子,荒唐无比的“心即理”、“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尽管也经常自问:那么幼稚、那么荒唐的哲学,怎么会有人相信?以及,笃信那么幼稚、那么荒唐哲学的人,怎么会有人拥护?
  其实是个疑问也同样可施之于其他中外唯心论、形而上学论哲学家。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先有大脑,然后才有大脑的产物,这不是任何予以否认都无异发疯、都无异于暴露出自己的幼稚无知和荒唐可笑吗?为什么哲学史上总有人红口白牙地否认?
  尽管随着长大变老,尤其是社会的进一步开放,跨过当年的教科书多瞟了几眼其他哲学读物,思想上的疑云已经累积得越来越浓厚,但王阳明如今那如日中天的名气,还是直到近年才在渐渐了解中,慢慢地接受。
04
  反省起来,井民想说,学哲学最忌贴标签。尤忌拿着唯物唯心、辩证法形而上学去给某个哲学家贴标签。
  往浅里说,贴标签是容易的。这位哲学家是主张唯物还是唯心?主张唯心,是主张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这位哲学家是主张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主张辩证法,是主张朴素辩证法,还是唯物辩证法?主张形而上学,是主张唯心论的形而上学,还是唯物论的形而上学?
  逮他们几句有代表性的话,与这几个标签一比对,就可结束对该哲学家思想的全部研究。
  贴标签的危害是大的。贴上唯心和形而上学的标签后,某哲学家的著作就成反面教材了,该哲学家本人就成反面教员了。即使不得已也会去读他的书,但必会用上批判的眼光。而用上这独特的眼光,就再也看不到该哲学家的思想光点了。
  唯物唯心与正确错误挂钩,辩证法形而上学与正确错误挂钩,既然唯物、辩证法“正确”,唯心、形而上学“错误”,既然唯物、辩证法“深刻”,唯心、形而上学“荒谬”,又有谁会故意站到错误和荒谬一边?
  不幸是当年哲学上的正确错误,又往往直接与政治上的正确与错误挂钩,譬如称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是“反动的”,就更是没几人敢公开采信了。
05
  王阳明之所以迟迟没在井民心中平反,除井民没及时跟上学者们的兴趣大逆转、时代思潮的大发展外,主因还是自己错怪错认他太深。
  现如今,王阳明没变,贝克莱没变,康德也没有变,中国人对他们的看法,却变得天翻地覆。
  逻辑地,只能是今天的中国人变了。
  今天的中国人什么地方变了?如果说四十年前的他们,如上大学的井民类,思想幼稚,头脑简单,行为一根筋,四十年后的他们,莫非就思想成熟,头脑复杂,行为理性么?
  恐怕未必。
  比如比王阳明更伟大的孔子,距今百年前的中国人,莫非比今天的中国人更思想幼稚、头脑简单和行为草率么?他们那般仇恨孔子,至少在思想和情感深处,与今天的中国人这样高抬孔子、甚至崇拜孔子,是完全可以比认真、比虔诚、比深刻的。
  也包括距今五十年前那场“革命”。当时的中国人说起孔子来,那可没有一句好话,复辟、倒退、腐朽、没落、孔老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惶惶如丧家之犬……可那些人年长者都还健在,就已经习惯用完全相异的口吻,崇敬地谈及这位中华文化的最大代表或符号了。
  明白了,史上那些文化牛人,就是身后时不时被抬到天上,又时不时被贬到地下的角色。牛气越大,待遇的落差也越大。而今天的中国人,许是灵魂更需要抚慰,在这方面有精深研究的王阳明,便再次走红于文化与思想的江湖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