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井民博客
井民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460
  • 关注人气:13,8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官”的作派从哪里来?

(2018-10-13 12:35:38)
标签:

学生官

官本位

教化

分类: 好看时评
  本不想说。因为泡在高校36年,尤其公办高校33年,早已觉得那个引发“微热”的话题,根本就不是个事儿。或说,井民对此早已是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那引发“微热”的事儿说的是,学生会主席不能被@,不能被直呼“学长”,学生会干部分“正部长级”和“副部长级”,“学姐”有权令学妹不得化妆、不得与学长并行、不得勾搭学长等。
  井民认为,此类是现象而未及现象级的事实,无非是彰显出在改开40年、高校大扩招近20年,以及在新媒体笼罩一切信源时代,早已深藏在高校内部的“官本位”思想,在学生中分叉出的一个新种罢了。枝叶翻新,根系未变。
  可是见了几篇表情痛心疾首的檄文,还是觉得俺这档“知情人”出来,替那些受指责和嘲讽的学生说几句公道话,是作为教师的应该甚至必须。
  直白地说,造成今日高校园子里“学生官”膨胀,以至引发园外人愤怒的根本原因,不是那些个学生当了“官”就迫不及待过官瘾,就装模作样尝腐败,而是他们进大学后对大学、对领导、对老师的相关作派的依样捡样。
  更直白地说,如今盛行于高校的“学生官”作风,恰是高校领导和老师无意识“教”的。按说这种“教”,没有教材,没有课堂,没有学分,没有考试,当效果极差才正常。悲哀的是,类似“学坏容易学好难”、“潜移默化收效大,耳提面命收效小”等“教育规律”,恰恰在学生官样官谱官风的习得上,再次来了个不由你不信。
  做出如上结论,只是因为如今备受批评与嘲讽的“学生官”,也就二十郎当岁年龄,进大学之前,最多在中学学生会练过几天手,也没咋经由过关斩将的竞选,也没咋经过政绩或学绩的展示,就稀里糊涂地当上了那“官”,你说他们的官样官谱官风从哪里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么?不可能。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么?也不可能。是他们自己的经验的总结么?对不起,鉴于他们大多无相关经验,因而也就无从总结。
  剩下的最大肇事对象,只能是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不经意、非意愿地“教”。或这帮人最爱挂嘴边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
  不妨暂且抛开“学生官”话题,看看高校里早就蔓延的“官风”。信手一搜即可知,近年有重庆某高校科研处长冲打教授,相信在那所高校就读的学生,一定会认定教授必须听命于处长。有深圳某高校欲招一处长,多达40位教授前来应聘,相信在那所高校就读的学生,一定会生成教授比处长级别矮、档次低的错认。
  如果学生还关心四年一度的国家教学成果评奖,一定会由如下事实加深自己“既然在高校是领导最牛,那么在学生会是自己最牛”的定见:以成果“第一完成人”计,在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荐项目中,党委书记、校(院)长,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校(院)长、董事长的占比,是56.17%;校长助理、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主任、部长的占比,是20.59%;行政(科研)机构负责人的占比,是10.53%;纯教师的占比,只得8.92%。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肯定是连学生也知道的最牛教师奖项。可就这奖,最终还是大多由领导或“官”打头,要让学生服教授服老师,不服领导不服官,或换一种说法,要让他们敬佩教授敬佩老师,不敬佩领导不敬佩官,是否恰恰违反唯物论的反映论?
  假如,在学生面前,老师对领导根本不唯唯诺诺,教授对官位根本不感兴趣;假如,各种彰显学术水平的权威评审,教授牵头领导垫后甚至隐身;假如某类教师唱主角的会议,领导不坐主席台换成牛气教授去坐,会后合影领导不站C位,换成知名教授去站;假如高校的正当行政未达“行政化”的程度、官阶的认定与自认未达“官本位”的地步……如果那些个“学生官”还是官气十足,大家再是对他们怎样口诛笔伐也不为过。
  可惜那样的“假如”根本就不存在。存在的,恰恰是处处时时或至少是隔三差五,学生们就能从学校、领导和老师那儿,得到相反的言传身教。如果再加上刚刚成年的大学生,从各种媒体上得知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的“官本位”,以及大张旗鼓的官气官风和官谱,要让他们不产生“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心理,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那违反了养成教育的规律。
  而“学生官”在学生会里摆谱、弄权、抖威风,除了在线下不许层级和位阶比己低者直呼其名,在线上不许层级和位阶比己低者@自己,以及不许层级和位阶比己低者与已并行等等“幼稚”和“小儿科”举动外,还能玩出哪些更高级的?能比老师或成人玩得更高级?事实是,比起同一园子里的各级官员或准官员的经常所玩,以及比起他们的老师的不得不玩或刻意去玩,“档次”无疑要低很多,危害也肯定要小很多。
  至于有人马上跳出来说,“此风不可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啥的,那井民就想特地引孔子来曰一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有人较真,说孔子这曰指的是官员,那么不妨就引不知谁曰的“有哪样的老师,就有哪样的学生,有哪样的教化,就有哪样的习染”,乃至“环境育人”、“行为人师,言为示范”等大堆规律性、真理性认识来证明,即便那些个“学生官”的举动荒唐可笑,或幼稚可笑,作为高校老师,也真的笑不出。
  因为真心觉得,不该被嘲笑的,恰恰是他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