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英秒成名导

标签:
刘若英周冬雨田壮壮井柏然《后来的我们》 |
分类: 影评博文 |
提前看了《后来的我们》,在昨天。现在回想起来,应该用“欣赏”才对。
在昨天四川传媒学院的巡演上,太多的观众哭红了眼。待到导演刘若英出场,热烈的尖叫与应答,除去片方推广的安排,以在校生为主的观众,那可是绝对地发自内心。
要知道,昨天是四川传媒学院五·一小长假前夕。原本学生们是不会为看场电影,就把回家的日程往后挪的。但为了《后来的我们》,估计也是为刘若英,他们决定看完才走。
银幕熄灭,奶茶谢幕,老男井民脑海里蹦出个强烈预感:这片会火!
估计错的不是主持人,而是奶茶。她说“心中有个小目标”,羞涩地道出“一个亿”。其实,当场暴发出的山呼海啸,就已经表明,观众觉得,奶茶谦虚了。
井民在错过的年龄段上,目睹银幕上一个轮回式的爱与失,欲与众多的八零九零乃至零零后一道稀里哗啦,已经比较困难。可这丝毫也不影响井民深深入戏。证明是坐姿过两小时纹丝不动,直到曲终人散,刘若英闪离,方才觉出双腿发麻。
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导演棒。时下唱而优则导、演而优则导、编而优则导、甚至说而优则导者多了去,大多跨界的结果,是逊于跨界者的本行。因而预估奶茶这位老歌手,基本上也是玩一把电影,满足下自己的导演梦。
万万想不到的是,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处女作《后来的我们》,赏心程度,悦目程度,启智程度,联想程度,话题生成程度等,均属上乘。纵使在全年已映的影片群里比,也属出类拔萃。若把范围再划小,甚至可能是今年国产言情片或文艺中,特别光鲜亮丽那部。
尽管整场气氛给人的感觉是压抑。那座男女主人公最想留在那儿的城市,所有的名胜古迹或摩天大楼,几乎都没有在银幕上露面。连那最具标志性的啥啥门,也只是从车窗里模糊晃过。一对为理想打拼的男女,与众多的青年朋友,整日就在卖光盘的地下通道,拥挤的电脑城,阴暗的地下室,吵闹的隔断房,破旧的城郊小区,吱吱呀呀的破三轮,即将散架的烂沙发中寻梦。
曾暗自猜想,“有关方面”看后,会不会觉得三观不够端正,基调不够阳光,旋律不够高昂,而不予该片以肯定。随后又觉得,该片能得到“龙标”,被许在今日全国公映,恰恰又说明,“有关方面”被井民狗眼看低。最大可能是“有关方面”恰恰认为,该片中由“一对”透射出的“一群”,真实地反映了数以百万计的北漂们的真实。甚至,片中彰显的即使生活如此对我折磨,我也不会放弃对梦想的追求,还是“有关方面”乐见的正能量。
散场后井民见到同事,是枚八零后知性女子,眼睛红润得有些不好意思。而她的微信朋友,也是井民朋友圈里人,则在向她通报“我们俩挨着坐着,却没有看到彼此,最后看到是彼此哭红的眼睛”。现场站起来交流的观众,有道听奶茶的歌21年,现在是娃娃接着听的;有说自己刚刚与男朋友分手,但还忘不掉他的;还有坦承自己还没有谈过恋爱,但对未来有些担心的,都一致对刘若英说,“奶茶,我爱你!或“奶茶,感谢你!”
据说23号在北京的首映式,放至高潮处,万达影城被哭成“积水潭”。看来该片被观众广泛认可,是肯定的了。此外,先期看过该片的业内名人,若汤唯、韩寒、滕华涛、陈可辛、黄晓明、陈思诚、王宝强、黄建新、顾长卫、张嘉佳等,都不吝猛夸盛赞。这说明,要么是刘若英人缘实在太好,要么是刘若英的处女秀实在太棒,要么是二者皆备。
小晓说,“如果没有如果”,见清说,“后来也没有后来。”小晓说,“在北京待够五年,就可以扎根了。”见清说,“我能为了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小晓说,“打一次车,够吃两顿饭了”,见清说,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小晓说“如果当时你上了地铁,我会跟你一辈子”,见清说,“如果有一天伊恩再也找不到凯丽,那么他的世界从此再也不会有色彩”。
谢幕,奶茶带着观众齐唱《后来》:“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现场……”。此时的观众,早已认同片中的明示或暗喻:“如果当初她没和他分手,那他们之后也会分手”“如果当初他们冲动领证,那他们已经离婚很久”“如果当初他一夜间暴富,那他已经有十个小三”“如果他们能坚持到最后,那他就不会事业成功”……
因为人生就是这样。因为爱情就是这样。理想未必都能实现,但又不能没有。有情人未必成眷属,但又不能不爱。“如果”都是后来的追问,“事实”才是躲不开的存在。人生是进行时,爱情
属及时性。很多很多的时候,理想或爱情,只是人赖以生存的理由。而宿命般无法逃避的“如果”,只是对人生和爱情难以如意的聊以自慰。

吃惊地发现,周冬雨不再是那枚单薄呆板的艺青,田壮壮不再是那个躲在幕后的导演,二位把自己的角色演到了本色角色的完满合一,让观众直接绕过周冬雨和田壮壮,与“小晓”和“老林”一起欢乐,一起伤感。
井柏然演的见清,与老爸的互赠善意谎言桥段,是该片的另一走心和催泪点。老家的辣椒酱和黏豆包,东北的茫茫雪景和京城的忙乱身影,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刻骨铭心。
从今以后,“名导”队伍里将增加个名字:刘若英。
前一篇:太和女子大师情
后一篇:上周要闻点睛:将信将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