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之魅
(2018-03-14 16:12:26)
标签:
霍金 |
分类: 个性随笔 |
突然被这条消息霸屏:霍金去世。好奇的是,大量转引、转发和点赞者,知道霍金是谁吗?
朋友圈儿里的九零后零零后,所学专业与霍金的专长,毫无关联。更重要的是,霍金那些深奥到专业人士都未必尽懂的知识,朋友圈儿里的绝大多数,肯定是一无所知的。
可是,他们居然还在大量转发,转引,点赞,以及贴上自己貌似的哲理,如“天堂里没有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霍金没走,只是去了宇宙星辰”等。
稍稍想了想此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觉得最大可能有三:一是霍金那本《时间简史》知名度太高,二是霍金的身残志坚故事太励志,三是霍金的经常性神预言太抢眼。
井民就是被《时间简史》给引导着,认识霍金,崇拜霍金的。据说《时间简史》问世于1988年,至少井民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买到它的中译本,且从那里到今天,不知看过多少遍。但必须老实交待,一次也没有从头到尾看完过。因为看不完。因为看不懂。可人家那是科普著作啊!作为一副省级城市的科普作协理事长、带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十六年的导师,惭愧得只有等到霍金本人离开这个世界了,才敢公开承认。
好在早就有人有过与井民同样的经历,读后得出结论:《时间简史》不是一部一般的科普书。或者说,咱中国人熟悉的科普书,与霍金这本科普书,深浅程度和叙事风格,完全属于两个世界。我们若谁写这类科普书,得努力通俗易懂,得尽量让识字者都能明白,是作者的努力方向,也是出版社的通常要求。
似乎霍金不是。他的出版社也不是。他那本关于时间的科普,似乎是把专业说通透了,懂与不懂,就与作者无关。要不就是他在撰写前就已假定,未来这书的读者,起码是文理不分科考上大学的学生,或大学以上理科文化程度的人。不幸翻译到了中国,却碰到大量慕他大名而购买的普通读者。
说归说,霍金故乡的媒体称,自《时间简史》出版以来,已译成40余种文字、发行超2500万册。这倒又让井民犯迷糊了:这世界,真有这么多能读懂他的读者?莫非咱国的读者平均文化程度,尤其是科学文化程度远远低于世界多国?不禁想起七年前的秋天,在俄罗斯南联邦大学访学,在听了该校一位社会学家讲车臣及中亚冲突成因分析后,得知该教授并非来自该校的社会学系,而是位知名度极高的物理学教授。就没忍住好奇,问物理学教授为何能那么专业地谈论社会学问题,该校社会学的学生能否听懂。得到的答案竟然是:我们这儿的学生文理不分考进来,能听懂。显然主人预先知道,中国是文理分科考大学的,于是轮到井民不敢再吭声。
个人的看法于是较早出笼:霍金那样的科普书,在中国,不会有人写,写了不会有人出,出了不会有人买。可是,霍金那科普书,写了,出了,卖到中国来,销路还很不错,不然咋会一下冒出那么多“金粉”?这又怎样解释才好呢?前面已坦承过,即使井民这种偶尔弄科普、带科技哲学研究生的角色,买和读他的《时间简史》,也实质上是附庸风雅或装点门面,更多的人又会好出多少?
当然,不管看不看得懂,愿买愿读本身,就是对霍金的崇敬,也是对科学的追捧。其中透射出的价值观,也是多多少少可以融进核心价值观的。那著名的24字,至少“文明”两字可容纳这多少有点盲目的对科学家爱屋及乌的追捧么!
何况霍金的名气实在太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谁说的?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没人出来反驳这个说法。据说,是他发现了黑洞会泄漏能量并走向消失,是他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他推测出空间和时间在宇宙大爆炸中开始又在黑洞中结束。而所有这些发现和推测,都不是一般物理学者所能为,便是为了,也不被认可的。至今的疑问是,他这些伟大的发现和推测,是谁去给他做验证的?因为他从22岁起,就歪倒在轮椅上,连说话都得靠电脑提示器。同时也就相信,在他工作的剑桥大学,一定有个身强力壮加大脑发达的团队,在背后力挺。
七年前去过剑桥,目的之一也是想在康桥或某条小径上,与这位神一样的大师偶遇。遗憾那最终是场白日梦。估计霍金出来晒太阳的次数也不会太多,因他一旦亮相,势必引起围观。
另一个怀念霍金的原因,就是他的身残志坚了。这非是一般的身残志坚,是一位伟大科学家的身残志坚,它越过了通常意义上的生活自理、自食其力、养家糊口,甚至回馈社会。霍金的年薪,版税,稿酬,以及其他出镜和出面收入,绝对能给他自己和家人带来优越的生活,而他自己的日常生活,倒恰恰是需要人帮助料理的。他的身残志坚是,身体都残成那样了,智慧的大脑仍然远比一般人更勤奋,更高效,更出彩。一想到前述那些智慧的火花从他那颗歪斜的脑袋里频频跃出,愚钝若井民类,就只有五体投地了。
要知道,早在霍金22岁的时候,那个令他再也不能站起来的疾病,就已经缠上了他。当时医生判定,他最多只有两年可活。可后来整整半个多世纪过去,他才以胜利者的姿态与这个世界作最终告别。说不定,那位判他死刑的医生,都早就先他上黄泉路。要知道,即使事隔半个多世纪,霍金本人也对命运如此不公深感忧愤。几年前,他曾在回忆录中说,如此不公的命运,怎么会降临我身上?欣慰的是,他也就此得知自己非凡的生命能力和智慧潜力,因而他又说,假如没有命运的残酷打击,我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会有这么大的潜力。因此我已经习惯这一安排,并满足于自己被迫接受的生活。
霍金这个独特的励志版本,级别恐怕达及今世的最高。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他的科学理论那么深奥,他的科普著作那么难读,他的“粉丝”依然还那么庞大。
还不得不说,以霍金高企的名气,歪倒在轮椅上隔三差五地发表预言,事实上也相当于在高调地刷存在感。因为在那些关乎宇宙起源、人类命运之类的预言中,世上似乎还没一人能与他比引人注目。譬如,霍金去年预言,人类将在2032年灭亡,因为地球将在这年被一颗威力巨大的小行星撞毁。而此前,类似的预言他已经做过多次,比如预言人类活不过2600年、千年之内人类必须移民外星否则将面临“灭绝”、“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千万不要寻找外星人,否则将面临危险”、“‘黑洞’其实是不存在的,不过‘灰洞’的确存在”,以及前年中国高考前突然发文祝考生“金榜题名”等等,有太多是把人类一跳跳地吓的,有个别是对人类猛击一掌的,也有极个别是幽人类一默的。这么好玩儿的科学家,突然就走了,同样吨位的玩家是谁?
一想到这层,人类的不舍就喷涌。
前一篇:上周要闻点睛:冷战阴云
后一篇:再读《时间简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