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拿枪的血战

(2016-12-13 22:43:50)
标签:

血战钢锯岭

圣经

拯救大兵瑞恩

分类: 影评博文
    得闲,看了《血战钢锯岭》。
  大片,时长两个多小时,始终扣人心弦。扯眼片,女护士美得让人心惊肉跳,战争吓得人魂飞魄散。走心片,主公多斯坚拒拿枪,同时又坚决上战场。矛盾么?不矛盾。不拿枪源于对上帝的发誓,发誓源于对经历一战的父亲,几成一具行尸走肉的亲眼目睹。上战场,是周围人都上,自己没理由呆在家里,让他人来保卫。他轻描淡写地说。
  一个看似空泛的“信仰”,一本破旧的《圣经》,一张女友的照片,居然成为主人公所向披靡的利器,以及无法摧毁的盾甲。假如故事没有原形,十之八九的人一定目为瞎编。
    影片前面的故事很放松。一战后的普通美国家庭,短暂的和平闲暇,但幸福已被战争摧毁,留存父亲身心的创伤无法弥合,投射在兄弟俩和妈妈生活中的,是酒鬼和疯子似的爹,愤世嫉俗加玩世不恭,几近疯狂地对待身边的两儿一妻,又几近痴迷地怀念埋在地下的战友。
  残缺的父爱,畸形的家庭,恰逢太平洋战争暴发。兄弟俩先后上了战场,哪怕当爹的有一万个不同意,当妈的有无数个舍不得,举国卷入的战争,由不得个人做出选择。医院偶遇美女护士,只是望了那么一眼,少年多斯的荷尔蒙就彻底翻江倒海。看似笨拙的撩妹技巧,反倒让观众觉得多斯的可爱。幸运的是,美丽的女护士也这么觉得。
  多斯还是义无反顾地上了战场。而且他坚持不拿枪,为此他差点被开除军籍,甚至以逃兵论处。还是他那参加过一战的爹,关键时刻厚起脸皮走后门,才让他在一堆官兵的冷眼中,坚持不拿枪不杀人的信念,开赴了凶多吉少的冲绳战场。
    多斯心里非常清楚,在与凶残的日本人作战时,拿枪的士兵尚且难以自保,何况他这个不拿枪的卫生兵。还是在赶赴战场前的训练中,这位尽显“玉米杆儿”孱弱的新兵,几乎遭到所有战友的尽情开涮甚至羞辱。观众也由此打下“此人上战场,必定死得惨”的认知。尤其是队伍中那些个肌肉男,哪一个都没拿他当战士。至于他那古怪的信仰,愿上战场,拒绝拿枪,没人认为能做到。
  顺便说一句,能把训练中的士兵拍得那么生猛,那么鲜活,那么有趣,那么个性张扬,那么具有伏笔性,只能赞叹毕竟是名导大手笔。如多斯用绳索挽个蝴蝶套,往胸前一比划,众人都笑观众也笑,那分明就是胸罩么,可后来在救伤员时,他这个当初看似滑稽的功夫,真就派上了用场。此一看似不经意的细节设计,巧妙得让人顿时就想把膝盖献给导演。
  最赞是在冲绳战场。尽管美日两军在那儿的惨烈血拼,观众早已从大量纪录片中得见,但像本片这样,以艺术的手法,逼真的技法,高超的演法,清晰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仍然是在任何纪录片中无法获得的观感。一枪爆头,一弹碎身,诈尸突然挺立,刺刀直捅肚子,转角遇到敌人,鬼子铺天盖地涌来,惊险、恐惧、残暴等巅峰体验,惹得观众不禁时时自我提醒,“不怕不怕,这是假的,是化装弄的”。否则,真有晚上无法入睡的可能。所谓“暴力美学”,立时让人相信确有。
    但凡写英雄,写伟大历史,写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说教似乎难免,拔高似也应该。可在本片中,观众很难感受到什么说教。譬如信仰如何宝贵,信仰如何超越一切,信仰如何优于世俗,就是完全交给观众自己云体验的。再是坚定的信仰,在血与火的战场,生与死的面前,也跟人性的其他组成一样,成为随时被煎熬、被考验、被吊打的目标。多斯在战争的最后,其实已经无奈地将生死交与上帝了。所以他才对《圣经》的离身,感到那般地恐慌。而战友冒死寻回《圣经》,方才让他那飞散的魂灵有了皈依。
  当然,观众可以说那也因为里面夹有女友的照片。可是在整个攻打钢锯岭的战斗中,女友及照片,就几乎没在多斯心中出现过。那不是多斯绝情,仅仅是残酷的战场让人必须丢掉一切,包括亲情,也包括爱情。在战场最危险的那晚,多斯在弹坑里梦见自己被日本兵刺穿,吓得失魂落魄地猛然坐起。可是看到这一幕,观众丝毫不觉是在丑化英雄,反倒觉得英雄正在成长中。
  稚嫩的,连撩妹术也不懂的多斯,很快被战争锤炼成顶天立地的男人。在整个钢锯岭战场上,最活跃的身影是他,最危险的地方有他,最后撤离的还是他。而他,是整个战场中极少数不拿枪的人。片中有战友提醒,得把臂上的白袖章取下,因为日本兵专打无防卫的卫生兵。注意到原本多斯甚至连这个动作也不愿做。他那单纯而圣洁的信仰,一度顽固地教导他,战场上的卫生兵,最纯洁,最无辜,最具人道主义精神,连敌人也不会拿他当靶子。
  当然,事实最终证明,多斯之所以最终能劫后余生,真得仗了战友这一善意的提醒。看到在最最危急时刻,多斯下意识地抓起了身边的枪,可负伤的战友一句“现在才学,晚了”,即刻就打消了他放弃信仰的意念,重新且更加坚定地护卫着一贯的信仰。
  拯救了那么多战友,多斯可曾改变自己的世界观,转而认为战争当分正义与非正义,为正义战争拿枪具有天然合理性?出乎观众意料的,是居然没有。哪怕是九死一生后,哪怕是在赢得爱情后,哪怕是在获得国会荣誉勋章后,他还是他,还是那个不拿枪的卫生兵。
    片中提及在黑暗紧张的气氛中,多斯除了救下75位战友,甚至还救下几个日本兵。其实,即使影片不交待黑暗的背景,多斯就算是故意救下那几个日本兵,观众也已经完全能够认定,依据他那超越战争的信仰,他那参战只为救人的理念,也是合乎情顺乎理的。在他心中,杀戮无条件错误,救人无条件正确,二者是他整个信仰的硬币两面。
  据悉,该片在北美上演后,获“继《拯救大兵瑞恩》后最震撼的战争场面”赞誉。以本人亲眼所见,这“最震撼”,既是战争场面上的,更是观众心灵里的。
    从多斯那么个独特角度云写二战,真是只有脑洞开到最大的人才能想到。然而令井民惊讶得说不出话的,是本片故事,竟源于真人真事。片中男主角戴斯蒙德·多斯,二战美军中确有其人,他不拿枪上战场,救下75位战友的事迹,确有其事。甚至就连他的护士女友,也是真有其人。战后杜鲁门总统给颁授的国会荣誉勋章,是该项荣誉设立以来首次颁给无杀敌记录的士兵。能把这一史实如此艺术地呈现在眼前,只能由衷地赞叹,编导真的是大手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看客的感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