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型大学”研究

(2016-10-21 14:22:12)
标签:

研究型大学

芝加哥大学

剑桥大学

985大学

211大学

分类: 个性随笔
    就不要追问谁说的了,反正不是俺说的。俺说的不作数。
  上周在某地参加了一个国际会。在该会的圆桌论坛部分,有位被介绍成“资深高校研究专家”的牛人说:我和西班牙一家研究机构,共同研究了全球大学大数据,发现在全球总共25000所左右的大学中,只有不到100所是真正的“研究型”。其余99%以上,都是应用型,或职业教育型。
  牛人随即给出结论:那99%以上的大学,其实是只有学科,没有科学;或说只有学科建设,没有科学研究。就算个别确有科学研究,从事者也只占大学教师的极少数。那么大学教师的绝大多数干嘛去了呢?运用他人研究出的科学知识,向学生传授去了。见听众有些惊诧,牛人又说,在一次国内高校领导在场的会上,他公开问那些领导,你们学校“有科学吗?”他说,在场没一个领导接话。不过牛人又补充,那次会,北大清华没来人,不然他们肯定会说,老子培养了你,你倒在这儿贬我们。
  有一种骄傲叫我不说我的血统但你分明能听出。上述牛人所为大概就是了。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说出了一个大家其实心头很明白,却没人愿意承认的事实:大学的绝大多数,不是用来做研究的。做研究的专司,是研究院所。大学的绝大多数,是教书的,是做学科建设的,是传播他人提供的科学知识的。大学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职业素养,以让他们出去后能更容易找到工作,或更能够胜任工作。
  牛人还说,如今的中国大学,可谓“研究”泛滥。“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流行的四个分类,前三个都把那个“研究”当做帽子,戴过去戴过来。好像不跟“研究”两字沾上边,大学就不够档次。牛人这话,分明说的是某个著名的大学排行榜,也说的是那些归正卯足了劲,要建“世界一流”的国内诸大学。
  牛人说得可能夸张了些。他那个百分比也多半严苛了些。可当我们把视线朝向大量的大学,看他们到底有多少人在做真正的研究,将那些大量低水平重复的研究、那些晋升职称专用的研究、那些与校外企业或机构合作的应用研究和那些研究了等于没研究的“研究”除开,恐怕就得基本赞同牛人的说法。
  不妨以国内任意一所综合性211大学为例。能在国家几大自然科学奖中得奖者,一是不多;二是即便得奖,通常也得的是应用推广类的奖,“研究”含量最足的“自然科学奖”,只极个别大学得过;三是就算偶尔得“研究”含量充足的奖,也只是该大学的极少数团队甚至极个别人。换言之,这所大学的绝大多数教师、绝大多数时间、绝大多数工作成就,还是展现在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培训、能力的提高上。
  可是国内几乎所有的综合性211大学,都会把“研究”堂而皇之地放在自己的型号中。要么“研究型”,要么“研究-教学型”,最谦虚也是“教学-研究型”,想当然地认定,“教学型”那档次,专属一般本科院校。事实上,如果将这类211大学拿来与世界上真正的“研究型”大学,也就是全球100/25000内的大学比,马上就可知道,这些个211大学的“研究型”,要么是自封,要么是把理想直接当成了现实。
  混在高校三十余年,偶尔也出去看看世界一流大学长啥样,再综合世界上各种大学排行榜,觉得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大学中,北大清华自称或被称“研究型”,当属准确定位,不是自我感觉良好。换言之,北大清华在全球不足100所的“研究型大学”中。余下985大学中的N(以往有个说法叫“2+N”,2是北大清华,“N”是大约十来所985大学)中的三两所,也大致能进入上述所称“研究型”。其余985、211直至一般本科院校,大家谁也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也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头,大家都是“教学型”。只是在“教学型”内部,又再分出个档次的高低罢了。个别985、211和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科实力强些、部分研究水平高些,但不足以决定整个学校由此转“教学型”而入“研究型”。
  列数世界大学中的前两三百可知,上述所称真正的“研究型”,大致中国大陆占五六所,日本占五六所,新加坡占两三所,香港地区占两三所,印度占两三所,台湾地区占一两所、其余七八十所,基本就由欧美大学瓜分了。其中,美国应最多,恐怕得有三十来所,英国有十来所,德国、法国、瑞士、瑞典、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比利时、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各有三五所,恐怕“名额”也就差不多占完了。再看这些个真正的“研究型”大学,可知他们真的是有研究、在研究、真研究,且研究成果举世公认。
  说个名气略小的:普京和梅德维杰夫的母校圣彼得堡大学,出过门捷列夫等研究巨匠,以及七八个诺贝尔奖得主。而便是如此“研究”成绩斐然的大学,也经常排不进上述所说100。换句话说,也还只是真正“研究型”的最佳候选。反观国内一众大学吵嚷着自称“研究型”,就有点夜郎自大加井底之蛙了。
  当然,得没得诺贝尔奖不是硬指标。否则北大清华现在就算不上真正的“研究型”。但诺贝尔奖得主的多寡,肯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真正“研究型”指标。否则我们就连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都没有。毕竟在眼下的地球上,自然科学各学科的诺贝尔奖,是权威性最高的“研究”奖,有哪些人得那奖,得奖者的学科分布等,肯定是一所大学“研究”力的最权威证明。
  不妨拿建校几乎同时的北京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来说说事儿。北大建于1898年,芝大建于1890年,后者早前者8年,基本算同龄。可是,眼下两校若论谁更符合“研究型”,无疑是芝大。因为芝大所有学科都有教授得过诺贝尔奖,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芝大经济系甚至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多到可自成一派“芝加哥学派”,纵然是他们那儿没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如现今在中国绝对称得上顶级经济学家的林毅夫,也是“研究”做得杠杠的。至于该校的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甚至已很难数清具体数目了。反正,华裔诺奖得主中有三人,就出自该校。
  直白地说,如果芝加哥大学那样“型号”,才够得上真正“研究型”的话,今天的北大就还要奋斗好一阵子。而要是把剑桥大学再拉进来,那可能就连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型”,也得是该“型”中的稍微靠后者。剑桥出了多少科学大师?出了多少诺贝尔奖得主?在剑桥,诺贝尔奖得主真的不算顶级大牛,只有那些因其研究刻影响、甚至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人,才有机会登上学校的名人堂。就单一大学对人类的贡献论,剑桥是地球老大。哈佛也是他的学子在美国依样学样建的么。而方才提到的芝加哥大学,又是向哈佛学习后才建成。只不过,芝加哥大学没有用到当时哈佛给出的两个2“200亿,200年”,就把自己建成真正的“研究型”了。
  说这些看似丧气的话,是想说,中国大学还嫩。其中的年事最高者,也不过一百二十多岁。可是在欧美一堆真正“研究型”大学面前,他们的资历几乎就相当于刚入少年。哈佛的历史比美国的历史还长,牛津大学明年就过850岁生,而公认的“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再过70来年就有千岁了。除开部分爱国人士的一厢情愿,诸如把我们的某个封建书院也叫做大学,进而把我国大学的历史前推到“世界最早”,以及某文化人士在某985大学120年校庆活动中,把《大学》中那个“大学”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令人目瞪口呆地与今天的“大学”直接勾联,总体而论,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现代“大学”真是泊来品,在这方面,迄今为止,西方是先生,我们是学生。
  至于几乎同时建校的芝加哥大学与北京大学,为啥实力相差如此之大,原因太多太复杂,更远远超出本人的脑量,因而留待高人去研究。据说,芝加哥大学对中国几所顶尖大学的“世界一流”建设,很有标杆和样板意义。因二者建校史相近,实力差距巨大,启发意义也等大。就连中国大陆最顶尖的大学都有着如此明显的差距,那些正沾沾自喜着“研究型”的大学,恐怕就该将自己的定型修改成目标才是。再说,仅一个中国大陆,眼下定型为“研究型”的大学就多达三十六七所,其中有多少是自定的“研究”和“研究水平”?
  不过,也没关系,真正“研究型”就那百把所,非真正的“研究型”多半就鱼龙混杂了,因而自定“研究型”,哪怕不是真正的,哪怕不能拿到世界上去唬同行,用来唬自己的同胞或用于自我安慰,也是管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