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迷爱沙尼亚

(2016-08-08 10:55:27)
标签:

爱沙尼亚

波罗的海

塔林

丹麦国旗

分类: 搜奇游记
    如果一个地方,仅仅靠它的名字,就引起你无限的神往,那么,在国内,是“香格里拉”,在国外,是“爱沙尼亚”。
  美感最为个人,不可集体公认。美感最反理性,不会满足论证。法国曾有道高考题:能否通过讨论改变一个人的审美?不知标准答案为何,只知这是哲学命题的典型。
  因此,爱沙尼亚于井民,爱无缘由,亦无道理。
  曾在一部短片中与它初见。那大概是俄共拍摄的,动画描绘二十五年前,波罗的海三国,率先脱离苏联,接着是各个加盟共和国纷纷效尤。从此,“波罗的海三国”常常结伴出现在井民的脑际。不过,另外两国也仅仅是名字,就在井民这儿被边缘:拉脱维亚,立陶宛。“脱”,多不雅。“陶”,跟泥巴太近。拉脱维亚、立陶宛朋友,别拿玩笑当真哈。
  渡轮渐渐靠拢,热情点点加温。前方这个有着美名的国度,脱离了社会主义大家庭,日子过得还好吗?脑海里冒出的,竟是个不搭界的编兑:北京的哥见客人坐定,随问,“哪儿来的?”得知“四川”后,立即就问,“四川人民还好吧?”一股喜感十足的居高临下,不知为何,此时竟成井民之探问爱沙尼亚人。
  上岸,有位中年女士接待。女士见面第一句话是:“各位,你们这是站在世界上空气最清洁的地方,请大家深深吸几口,多吸几口。”末了,又跟了句政治不正确:“你们回去,就吸不到这样的空气了!”
  怀疑精神残存的井民,通常对类似语言不会立即赞同。得感谢此地能上谷歌,迅速用手机查询,证明女士没有造假:2012年9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公布,爱沙尼亚在91个国家和地区、近110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排名中,名列第一。世界卫生组织的头儿是咱中国人陈冯富珍,信得过。
  女士如下的话,井民就不再持疑义:“别看爱沙尼亚是个仅140多万人口的小国,除了空气质量世界第一,E化程度也世界典型。”一时没听清啥叫“E化程度”,眼神的疑惑,引来女士的解释:“早在两年前,爱沙尼亚就实现了内阁会议无纸,所有学校均可上网,每百人手机121部,18分钟就可通过网络注册一家实体公司,98%的银行交易通过网络完成,91%的所得税通过电子平台申报,居民只要支付家庭宽带费后,就可免费使用无处不在的WiF……总而言之,从就医到选举,一切都在‘云端’……”
  怀疑再次悄悄爬上心头。谷歌再帮佐证: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是“世界十大智能城市”之一;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所评全球“十大最美滨海城市”之一;在欧洲国家中,它是首个实行免费公交的首都;《纽约时报》称它为“波罗的海的硅谷”……于是再不质疑。
  顺便煽个小情:这“波罗的海”,也是单靠名字就媚死人的所在。不妨比较一下“死海”、“里海”、“地中海”、“鄂霍次克海”……何况它还是世界上含盐量最低的海。有朋友创意十足地提醒,这样记“波罗的海”就好记了:问,“谁的海?”答,“菠萝的海”。    
情迷爱沙尼亚
    女士的介绍在继续。她指着远处一栋高高的现代建筑,问知道那是那儿吧?不待回答就自己解释,那是塔林著名的酒店。她说出了名字。可惜井民记性不好忘性大,忘了。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女士说,那酒店在冷战时期非常有名,它本来是23层,可外面看上去只22层,还有一层干嘛了呢?又是稍作停顿,然后自己作答,“那一层隐蔽的,就是苏联克格勃专用。当时呀,很多西方人喜欢游波罗的海,喜欢逛这个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克格勃就专门弄了这么个地方,大肆偷听他们的讲话,窥探他们的秘密。”
  难怪爱沙尼亚的脱苏,叫俄罗斯人那般痛心疾首。除了为那个庞大帝国的解体带了个坏头,还带走了一堆外人难以得知的机密啊。    
情迷爱沙尼亚
    说话间来到老城。这才知道,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老城,才是它真正的内涵所在。不过“塔林”竟有个匪夷所思的本意:“丹麦地堡”。一个主权国家的首都,怎么会与另一个国家挂上钩呢?原来,情迷爱沙尼亚的,远不止今天的井民,史上早有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俄国。对爱沙尼亚来说,被列强们情迷,是其无法躲避的民族宿命,它因此轮番被上述国家占领。当然,加入苏联的那段,不应该算在其中。但沙俄统治它200多年,历史记忆也够深刻了吧?可似乎,丹麦占领期间,对爱沙尼亚的影响更为深远。典型除塔林本身就是“丹麦地堡”,还有丹麦国旗,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面真正意义的国旗,也诞生在塔林。彼时占领军同当地人打仗,在败绩将至时,突然有神旗从天而降,丹麦人便在神的帮助下,转败为胜。而天降的神旗,就成了后来的丹麦国旗。因而当井民在塔林古堡的城楼上,看见一面丹麦国旗安放,才不至感到时空错乱。
情迷爱沙尼亚
    来到塔林的观景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做梦也难梦到的童话世界。蓝天、白云、碧海,是大背景;红瓦、灰墙、尖顶,是小物件。而井民类游人,顿时就成梦游者,或童话里的路人。虽然路人不曾参与到主人公的故事中,但旁观他们演绎或荡气回肠、或缠绵悱恻的故事,也至少是桩好玩儿的经历。塔林历史上的经历井民错过了,记载那些经历的房屋、街巷,却在向井民透露当年的点滴。唯其那些断不可能清晰的点滴,又更让井民对这个美丽的国度,产生出失魂般的情迷。
情迷爱沙尼亚    “世界文化遗产”,多少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至今还在努力着,而距今整整19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这桂冠授予了塔林老城区。理由很简单,也很雄辩:虽一再经战火摧残,包括二战中的几乎被毁灭,但该城区依然将中世纪建筑保存完好。走在塔林老城区的街头,看见身边的老城墙、老塔楼,远处的老街道、老门洞,会处处感到传说中的“中世纪”,好似穿堂而过的微风,点点浸入游人的骨髓。这微风,是任何改建、新建和搭建制造不出来的,是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是如刀岁月雕刻后剩下的,更是一代代人拼死捍卫和暗中坚守幻化而成的。不难想象在这背后,得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人,多少气壮山河的故事。那得住下来,慢慢找寻。或经常来,渐渐充盈。
情迷爱沙尼亚
    史实告知,脚下这个美丽的国度,过往漫长的苦难史暂且不论,百年以来,仅仅是民族独立,就有过两回。先是1918年2月24日,趁俄国十月革命,宣布脱俄独立。后是1991年8月20日,宣布脱苏独立。如此一来,该国理论上就将有两个独立日或国庆节,于是第二次独立后,该国宣布第一次独立日为国庆节。而如此折腾两回后,爱沙尼亚似乎走了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第二次否定看似对第一次否定的重复,实质是上升,是更高基础上的再现。最具说服力的证据便是:再次独立二十五年后,该国人均收入进入欧洲中等水平,把原先的“盟主”俄罗斯甩下了半条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