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爱沙尼亚

标签:
爱沙尼亚波罗的海塔林丹麦国旗 |
分类: 搜奇游记 |
美感最为个人,不可集体公认。美感最反理性,不会满足论证。法国曾有道高考题:能否通过讨论改变一个人的审美?不知标准答案为何,只知这是哲学命题的典型。
因此,爱沙尼亚于井民,爱无缘由,亦无道理。
曾在一部短片中与它初见。那大概是俄共拍摄的,动画描绘二十五年前,波罗的海三国,率先脱离苏联,接着是各个加盟共和国纷纷效尤。从此,“波罗的海三国”常常结伴出现在井民的脑际。不过,另外两国也仅仅是名字,就在井民这儿被边缘:拉脱维亚,立陶宛。“脱”,多不雅。“陶”,跟泥巴太近。拉脱维亚、立陶宛朋友,别拿玩笑当真哈。
渡轮渐渐靠拢,热情点点加温。前方这个有着美名的国度,脱离了社会主义大家庭,日子过得还好吗?脑海里冒出的,竟是个不搭界的编兑:北京的哥见客人坐定,随问,“哪儿来的?”得知“四川”后,立即就问,“四川人民还好吧?”一股喜感十足的居高临下,不知为何,此时竟成井民之探问爱沙尼亚人。
上岸,有位中年女士接待。女士见面第一句话是:“各位,你们这是站在世界上空气最清洁的地方,请大家深深吸几口,多吸几口。”末了,又跟了句政治不正确:“你们回去,就吸不到这样的空气了!”
怀疑精神残存的井民,通常对类似语言不会立即赞同。得感谢此地能上谷歌,迅速用手机查询,证明女士没有造假:2012年9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公布,爱沙尼亚在91个国家和地区、近110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排名中,名列第一。世界卫生组织的头儿是咱中国人陈冯富珍,信得过。
女士如下的话,井民就不再持疑义:“别看爱沙尼亚是个仅140多万人口的小国,除了空气质量世界第一,E化程度也世界典型。”一时没听清啥叫“E化程度”,眼神的疑惑,引来女士的解释:“早在两年前,爱沙尼亚就实现了内阁会议无纸,所有学校均可上网,每百人手机121部,18分钟就可通过网络注册一家实体公司,98%的银行交易通过网络完成,91%的所得税通过电子平台申报,居民只要支付家庭宽带费后,就可免费使用无处不在的WiF……总而言之,从就医到选举,一切都在‘云端’……”
怀疑再次悄悄爬上心头。谷歌再帮佐证: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是“世界十大智能城市”之一;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所评全球“十大最美滨海城市”之一;在欧洲国家中,它是首个实行免费公交的首都;《纽约时报》称它为“波罗的海的硅谷”……于是再不质疑。
顺便煽个小情:这“波罗的海”,也是单靠名字就媚死人的所在。不妨比较一下“死海”、“里海”、“地中海”、“鄂霍次克海”……何况它还是世界上含盐量最低的海。有朋友创意十足地提醒,这样记“波罗的海”就好记了:问,“谁的海?”答,“菠萝的海”。

难怪爱沙尼亚的脱苏,叫俄罗斯人那般痛心疾首。除了为那个庞大帝国的解体带了个坏头,还带走了一堆外人难以得知的机密啊。




前一篇:上周要闻点睛:又见奥运
后一篇:行在丹麦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