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行杂感(14)
(2015-10-10 13:54:41)
标签:
威尼斯圣.马可亚历山大巴黎圣母院剑桥 |
分类: 搜奇游记 |
此处的“去”,指向威尼斯。
井民此行既去,何故落下个意犹未尽?一是天气太热,超出贱体承受。二是时间太短,看了水,就没时间看桥,看了桥,就没时间看房,看了房,就没时间看人。
这么一说,就当知道,威尼斯至少有四样值得看:水,桥,房,人。
似还可说第五看,看故事。没有把动词用错,确实是看故事。容后再述。
游客的首选,通常是看水。井民也不例外。水乡,水城,如雷贯耳。何况中国也有人称为或自称水乡、水城的,一较优劣的心理,早就坐胎。人生活在水乡、水城,就离不开桥,看水与看桥,天然结对。
回想,四年前在剑桥玩水,听闻徐志摩诗所绘“康桥”,至少就有一座仿自威尼斯。当时就埋下屑小之愿:一旦有银子,又有时间,一定要去威尼斯瞧瞧,到底剑桥那桥,与威尼斯那些桥,或哪座桥,有血缘上的勾联。
上述屑愿,此行算是实现了。坐上贡多拉,沿谈弯弯曲曲水道,类剑桥的桥,看见了。剑桥没有的桥,看得更多。后者如富含哲理、同时亦翻译出彩的叹息桥。顺便也看了威尼斯的人,不过除开划船的人,不敢肯定哪些是威尼斯人,哪些是来威尼斯的人。即使在船上唱歌、拉琴的人,据说也有各地流浪艺术家居多。
听说威尼斯当地人越来越少。人口峰值时,威尼斯有几十万人。如今原住民萎缩到六七万,且还在减少中。不是说那儿美丽无比么,怎么反倒留不住人?主要原因可能就是生活不太方便,物价不太便宜,以及传说中的再过多少多少年,威尼斯就将从地球上消失。
在威尼斯生活不太方便,游客都能体会。交通工具只有船,船再快也不如车,且也再便宜也比车贵,再说船不能上岸车可以,船在与车的较劲中,就这样无可奈何地败下阵来。初到威尼斯,导游就会咋呼再咋呼,“千万记得上岸处哈,否则就只有花……才能租船回来啦”。省略号替代的数字,出乎意料地大,无论折算成哪种货币皆是。
再就是那“消失在即”的传言。虽说还远不是眼前,且意大利人也在琢磨怎样防范,但成天被提醒着此地没有未来,就绝对不是个令人心情愉快的事情。
还有一个游客一眼就能看见的,想必也是留人难的原因之一:一楼与深插水中的木桩亲密,潮湿,青苔长满,蚌壳爬满,威尼斯人让一楼长期空置。想想偌大个威尼斯,每每夜色降临,就整整一层是“鬼城”,上面的人住着还觉得爽,绝对也是极少数。
说去说来,虽说是初到威尼斯,水看了。顺便,桥也看了。人,外地人就不提了,哪儿都有,当地人,则要么分不清,要么看不见,总之没太大单独一看的必要,也算看了吧。
留给下次的,就是房了。此处所说房,不是一般民房。一般民房似也无特别值得一看处。上面刚刚说过,一层长年潮湿,赶走不了不少定居者,那些房,也就只有旧且更旧,继而可看性渐失。此处所说“房”,特指该城那些惊世建筑,如总督府还是总统府,如圣.马可大教堂。如果井民错将总督府记成总统府,也请相信那也情有可原,威尼斯史上曾是独立国家。
在烈日的暴晒下,井民匆匆从总督或总统府门前走过。印象最强烈是,高大的柱廊或门庭,宽敞的广场,整体呈现的气势,绝对不像如今这个六七万人的,意大利的一个地方政权所在,能够有得起的格局。只能认定,该建筑印证着“雄风犹存”四字。更当震惊的,是如此宏伟的建筑,是由无数木桩在下面支撑着,全部建立在一片泻湖的淤泥之上。
如果说总督或总统府建筑在木桩和淤泥上足够震惊,那么旁边的圣.马可大教堂就绝对称得震撼。因为它比总督或总统府高大宏伟,比它复杂精致,比它内涵丰富。最最无与伦比的,是比它有故事。
这是座有千年历史的教堂。在“教堂界”,它极富盛名。曾经是欧洲中世纪最大教堂,是拿破仑心中的“世界最美丽客厅”,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是艺术藏品极丰的宝库。换言之,是威尼斯的名片。惭愧,原来还以为威尼斯名片是水呢。当然,很可能人家威尼斯有名片多张。
难怪在看巴黎圣母院的时候,就有人不屑,“这有啥看头?世界上最好的三座教堂,都在意大利呢!”尽管看了巴黎圣母院,以及曾看过的莫斯科瓦西里大教堂,彼得堡滴血大教堂,以及英国赛伦塞斯特教堂等,还是觉得,可看处太多太多。建筑、绘画、雕塑,外加故事,使得欧洲每座有点历史的教堂,都有极多的看点。
遗憾,如此建筑,竟走到门口,也没有进去。哪怕是抽出十多分钟,哪怕是再扛一小会儿暴晒,就不至于边码这些字,边后悔着。
再回英伦。偶然从电视上看见讲那教堂的故事,称里面埋的,极可能不是圣.马可,而是亚历山大,就更加烧旺了今后必须再去的心火。据说提出此一惊世见解的,也是英国人。此人发音叫查克,是研究亚历山大身世的专家。在认真研究了当时的地图、前后的记载,以及亚历山遗体无名消失后,圣.马可遗体才出现的时间衔接,认定如今埋在圣.马可教堂里,即被无数信徒膜拜着的《马可福音》作者、耶稣门徒、威尼斯的传说奠基人,其实是神秘消失了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皇帝、世界古代史上最著名军事家——亚历山大。
相应地,查克对圣.马可教堂里的几幅主题绘画,即“从君士坦丁堡运回圣马可遗体”、“遗体到达威尼斯”、“最后的审判”、“圣马可神话礼赞”、“圣马可进入圣马可教堂”,做了另外的解读:后面四个故事能否成立,得看第一个故事,偏偏这第一个故事,就是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运回亚历山大的遗体,而不是圣.马可的遗体。由此,带着查克的观点,进入圣.马可教堂的游客,就可看故事了。看那幅“从君士坦丁堡运回圣马可遗体”,原来画面中的遮掩,竟是为了真相:让人以为包裹着的是猪肉,而非亚历山大的遗体。
得听查克解释。亚历山大33岁离奇死亡后,信徒们将他的尸体做了防腐处理,埋葬在亚历山大城中。几世纪后,威尼斯商人将其包裹伪装,用亚历山大城管理者厌恶的猪肉掩盖,成功逃过了检查,偷偷运回了威尼斯。可惜,时至今日,千多年来,要么是威尼斯人不知情,一直在被穿帮的历史所误,要么是虽知不提,努力避免受到真相揭开后的心灵重击。
含威尼斯人在内的多数学者,肯定是查克观点的坚决反对者。但学界也有人认为,查克所说有道理。而最终道理是否在查克手里,开棺验尸,做个DNA,真相即可大白于天下。当然,圣.马可教堂,威尼斯人,甚至整个天主教信众,自然不坚决不同意。因为万一真如查克所言,整个威尼斯现在的历史文化标识,以及背后的故事,就须重新说服和征服今人与来人。
真相于是深埋圣.马可教堂,威尼斯的魅、媚二力,延续至不可知的未来。
地球上水乡不稀奇,水城也不稀奇,水乡水城里还有那么传奇的历史,那么诡异的事故,那么诱人的迷局,恐怕就只有威尼斯了。
前一篇:俄军为俄罗斯炸出突破口
后一篇:俄军美军成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