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视频引发的感想
(2015-06-22 08:18:15)
标签:
专科生独白辅导员女生四川传媒学院 |
分类: 个性随笔 |
毕业季,生与生,师与生,校与生,情意绵绵。各种煽情文图,大量登临微博微信,亦上传视频网站。其中关注率最高者,自然数那些颜值高的学子,高大上的校园,以及尚未毕业,就已名震一方的学子。
于此阵发性的文化风潮中,偶然见到一个视频,标题叫做《一个专科生的独白》。
思维定势即刻在内心告知,多半又是个高考失手者的哀鸣,必定充满着对所谓大学的吐槽。仅仅出于好奇,还是打开了视频。
不看则已,一看被吸引到底。
该视频约长近7分50秒,以几十张黑白照片加字幕,配上一个女生的语音,自述在川传(四川传媒学院)读专科不到一年,内心经历的巨大转变。
作者自述,“不是一个乖乖的好学生”,“从来贪玩”。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看到专科字样”,才知道“梦该醒了”。知道自己不大可能读本科,自卑得几乎抬不起头。本想复读重考,可年过八旬的奶奶曾说过,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她上大学,担心复读给奶奶留下“永远的遗憾”,于是开始寻找可以去学校。
此间,女生找过一所本、专科“分校区”的学校。然该校区“破烂建筑物让我觉得生活无望”。后来偶尔听到“川传专、本在一块儿”,才依稀见到“久违的曙光”。最后他通过百度,以及川传的微博,找到了川传。这样,“马院和张妈从此出现在了我生命”、“从此故乡只得冬夏再无春秋”。加个注:文中所称“马院”和“张妈”,为川传的院长和副院长。
一个从未与之谋面的年轻人,称二位学院领导“出现在了我生命”,想必非是在选择之初,而是在亲身经历大半年之后。而“故乡”“为何从此只得冬夏再无春秋”,女生描绘得十分精准,学子们都懂。
“独白”中提及,自己所读专科,在川传是“专本在一块儿”。“一个辅导员带其中三个专科班二个本科班”,“辅导员仿佛一直在咱们专科班”。辅导员经常对她们这帮专科生说,“咱们专科用三年学习别人四年的内容要加油哦”,“专科生只是比本科生在高中的文化成绩差点,我们的专业也许还强过他们”。有位“博士老师掏心讲述自己曾经也是个专科生”。“有两位老师表示过我们班比自己同期带的本科班上课效果好”。女生感到,“在川传听到的话全是鼓励”,于是很快卸下“专科生”包袱。
女生还披露,自己在入学报到那天,因线路之争,还同母亲发生过争执。然而当母亲“叮嘱我照顾好自己便离开我的寝室回着家,……我突然好想跃过楼层抱住那人全心全意爱我的四十岁女人”。于是立即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电话那头是分明守在话机旁的奶奶,“我只听到奶奶讲了声喂眼睛就红了”,“可明明今天之前的每一天,我都会嫌这个八十岁老人很啰嗦”。想必此刻女生大概在含泪倾诉,“终于我在十八岁的某一天领悟了家人的意义”。
说实话,整部“独白”,本意都不在赞美谁。也正因为如此,该视频和文字对“川传”的赞美,绝对是发自肺腑。学院的两位主要领导,也就是独白作者所称“进入生命”的“马院”和“张妈”,想必在作者眼里,极亲切亲和,认同感极高。这在当今中国高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太多的学校,学生连见辅导员的面都未必容易,遑论见那些“长”。
外人有所不知,正如该女生所言,“川传”的两位领导,是两万余在校学生的大家长,也是他们的大朋友。他们的办公室对学生不设防,“张妈”的手机甚至向全体学生公开。如此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且不论做到这点是多么的不容易,只说在此举在学生心中所产生的影响,“独白”似乎已给出结论。
尤其还想点赞那位辅导员。这位辅导员懂得鼓励与激励对眼前这帮学生来说,远比批评和责骂要更管用。虽然同时兼带本、专科一共五个班,但自知专科生思想工作更需要,抑或更困难,因而“仿佛一直在咱们专科班”。两句显然被女生听进去的话,“咱们专科用三年学习别人四年的内容要加油哦”,“专科生只是比本科生在高中的文化成绩差点,我们的专业也许还强过他们”,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独白”作者对她有“一种想说出口的感激”,同时没忘“暴”一小料,自己“可明明满脑袋她的外号”。能被学生热爱到幽她一默程度,说明她在所带学生心中,已既是老师,又是知心姐姐。
必须表扬的,还有那位“博士老师”。虽不知道该老师是教什么课的,但向面前的专科同学坦言“自己也曾经是个专科生”,说明他有当老师,甚至当好老师的思想素质。他本人或许都不知道,自己那番“掏心讲述”,对一个个久旱逢甘霖的生命,是何等的滋润。
不错,高考是个相对最公正、权威的标尺。尤其对考生的文化素质来说。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对强大的社会“公认”,那些只考得专科成绩的考生,自卑与灰心是不难理解的。如果他们真上了专科,不幸再碰上个另眼相看的学校,遇见个视考分高低为绝对优劣的辅导员,以及几个自觉或不自觉释出低看一级眼神的任课教师,那么这类学生即使进了校园,也基本是自暴自弃到离开。
事实上,教育的神奇和伟大恰恰就在于,唤醒在某方面明显不足者的优秀潜质,并将他们那些潜质激活、延展。学校和教师的本事,亦在其间得到证明。突然就明白,为何马云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公开称自己的母校“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独白”的女生则在眼下,就已经觉得人在川传,周身舒坦。
从“独白”中可知,女生还有一月左右才念完大一。然而她因高中没有学好、高考没有考好而潜入心中的魔,已在入学短短几月内就被彻底驱逐。虽未敢就此断定女生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会怎样,但一个入学前那般失落与失望生命,入学仅八九个月就被成功拯救,则既说明该生已经站上起飞的台阶,而学校已先期被她引以为荣了。因为正是在毕业季,各校均爱挂“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类标语,然而,如果学生在校没觉得有什么关爱和尊重,就不会觉得学校有什么“为荣”处,进而使后一个“为荣”成为学校的一相情愿。
于此阵发性的文化风潮中,偶然见到一个视频,标题叫做《一个专科生的独白》。
思维定势即刻在内心告知,多半又是个高考失手者的哀鸣,必定充满着对所谓大学的吐槽。仅仅出于好奇,还是打开了视频。
不看则已,一看被吸引到底。
该视频约长近7分50秒,以几十张黑白照片加字幕,配上一个女生的语音,自述在川传(四川传媒学院)读专科不到一年,内心经历的巨大转变。
作者自述,“不是一个乖乖的好学生”,“从来贪玩”。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看到专科字样”,才知道“梦该醒了”。知道自己不大可能读本科,自卑得几乎抬不起头。本想复读重考,可年过八旬的奶奶曾说过,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她上大学,担心复读给奶奶留下“永远的遗憾”,于是开始寻找可以去学校。
此间,女生找过一所本、专科“分校区”的学校。然该校区“破烂建筑物让我觉得生活无望”。后来偶尔听到“川传专、本在一块儿”,才依稀见到“久违的曙光”。最后他通过百度,以及川传的微博,找到了川传。这样,“马院和张妈从此出现在了我生命”、“从此故乡只得冬夏再无春秋”。加个注:文中所称“马院”和“张妈”,为川传的院长和副院长。
一个从未与之谋面的年轻人,称二位学院领导“出现在了我生命”,想必非是在选择之初,而是在亲身经历大半年之后。而“故乡”“为何从此只得冬夏再无春秋”,女生描绘得十分精准,学子们都懂。
“独白”中提及,自己所读专科,在川传是“专本在一块儿”。“一个辅导员带其中三个专科班二个本科班”,“辅导员仿佛一直在咱们专科班”。辅导员经常对她们这帮专科生说,“咱们专科用三年学习别人四年的内容要加油哦”,“专科生只是比本科生在高中的文化成绩差点,我们的专业也许还强过他们”。有位“博士老师掏心讲述自己曾经也是个专科生”。“有两位老师表示过我们班比自己同期带的本科班上课效果好”。女生感到,“在川传听到的话全是鼓励”,于是很快卸下“专科生”包袱。
女生还披露,自己在入学报到那天,因线路之争,还同母亲发生过争执。然而当母亲“叮嘱我照顾好自己便离开我的寝室回着家,……我突然好想跃过楼层抱住那人全心全意爱我的四十岁女人”。于是立即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电话那头是分明守在话机旁的奶奶,“我只听到奶奶讲了声喂眼睛就红了”,“可明明今天之前的每一天,我都会嫌这个八十岁老人很啰嗦”。想必此刻女生大概在含泪倾诉,“终于我在十八岁的某一天领悟了家人的意义”。
说实话,整部“独白”,本意都不在赞美谁。也正因为如此,该视频和文字对“川传”的赞美,绝对是发自肺腑。学院的两位主要领导,也就是独白作者所称“进入生命”的“马院”和“张妈”,想必在作者眼里,极亲切亲和,认同感极高。这在当今中国高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太多的学校,学生连见辅导员的面都未必容易,遑论见那些“长”。
外人有所不知,正如该女生所言,“川传”的两位领导,是两万余在校学生的大家长,也是他们的大朋友。他们的办公室对学生不设防,“张妈”的手机甚至向全体学生公开。如此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且不论做到这点是多么的不容易,只说在此举在学生心中所产生的影响,“独白”似乎已给出结论。
尤其还想点赞那位辅导员。这位辅导员懂得鼓励与激励对眼前这帮学生来说,远比批评和责骂要更管用。虽然同时兼带本、专科一共五个班,但自知专科生思想工作更需要,抑或更困难,因而“仿佛一直在咱们专科班”。两句显然被女生听进去的话,“咱们专科用三年学习别人四年的内容要加油哦”,“专科生只是比本科生在高中的文化成绩差点,我们的专业也许还强过他们”,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独白”作者对她有“一种想说出口的感激”,同时没忘“暴”一小料,自己“可明明满脑袋她的外号”。能被学生热爱到幽她一默程度,说明她在所带学生心中,已既是老师,又是知心姐姐。
必须表扬的,还有那位“博士老师”。虽不知道该老师是教什么课的,但向面前的专科同学坦言“自己也曾经是个专科生”,说明他有当老师,甚至当好老师的思想素质。他本人或许都不知道,自己那番“掏心讲述”,对一个个久旱逢甘霖的生命,是何等的滋润。
不错,高考是个相对最公正、权威的标尺。尤其对考生的文化素质来说。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对强大的社会“公认”,那些只考得专科成绩的考生,自卑与灰心是不难理解的。如果他们真上了专科,不幸再碰上个另眼相看的学校,遇见个视考分高低为绝对优劣的辅导员,以及几个自觉或不自觉释出低看一级眼神的任课教师,那么这类学生即使进了校园,也基本是自暴自弃到离开。
事实上,教育的神奇和伟大恰恰就在于,唤醒在某方面明显不足者的优秀潜质,并将他们那些潜质激活、延展。学校和教师的本事,亦在其间得到证明。突然就明白,为何马云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公开称自己的母校“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独白”的女生则在眼下,就已经觉得人在川传,周身舒坦。
从“独白”中可知,女生还有一月左右才念完大一。然而她因高中没有学好、高考没有考好而潜入心中的魔,已在入学短短几月内就被彻底驱逐。虽未敢就此断定女生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会怎样,但一个入学前那般失落与失望生命,入学仅八九个月就被成功拯救,则既说明该生已经站上起飞的台阶,而学校已先期被她引以为荣了。因为正是在毕业季,各校均爱挂“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类标语,然而,如果学生在校没觉得有什么关爱和尊重,就不会觉得学校有什么“为荣”处,进而使后一个“为荣”成为学校的一相情愿。
前一篇:喜感十足的“川医”之争
后一篇:听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