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收回与高校改革
(2015-05-23 11:47:55)
标签:
高校人事部门师生比出资人民办高校 |
分类: 个性随笔 |
教师人数的增幅没跑赢学生,还是除985和个别211外,只是因为教师有编制限定,且编制的审定批准权,不在教育而在人事部门。尤其是地方高校,人事部门管教师编制,教育部门管师生比,高校只好持续向人事部门喊缺编不得,哪怕教育部门催扩编再急。而人事部门也难办,给编制就是给国家的钱,所以一向秉持从紧的政策。
现在看来,这一切的烦恼,甚至某种程度上的乱象,都有可能在启动的改革中收场。欣闻北京市政府做出规定,公办高校编制将收回。因为公办高校是二类事业单位,可以并且该在市场寻求生存发展的空间。照该市的率先做法,显然现有公办高校的编制内人员,都是“老人”,而今后再进者,则全部是“新人”。老人通常有老办法,该市的老办法是:自然减员。让时间去化解改革的矛盾:只要人事部门不再给公办高校编制,随着现有编内人员的退休或退世,公办高校的编制就将愈来愈少,直到未来某一天,一个也不剩。
以人的自然减员节奏看,此改革从启动到彻底兑现,估计会在“两个百年”的目标实现后,而绝不会在此前。然而,启动就是破局,撬动就该点赞。正因为有编制,中国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先天就存在机遇的不公。再考虑到民办高校一个编制也无,还要被它的管理部门几乎照公办高校的标准,这也要有,那也要建,乃至政治学习、宣传思想、班子整风等,都得汇报检查考核之类,真的就替民办高校的出资人委屈:相关的花费,政府又不给钱,招生的收费,政府又管着不让提,甚至学生宿舍的租金,政府也不许走市场路线,哪怕它们的条件或投入,远比公办高校要好或高。
而对公办高校来说,编制的存在,是导致其行政化屡“叫”不改,主要是改不掉的主因,至少是之一。编制明示,按在校生人数,公办高校得有多少个副省、正局或副局的编制,再下面,又有多少处、科级的编制,以及多少个党政管理的部门。所有这些,都是政府即出资人的规定。哪怕其实就公办高校内部而言,早已是事实上的干部“一走廊”、“一礼堂”甚至“一操场”,其内部也不肯缩编减员。工资又不是我开,多个编制大家就可少做些事,傻瓜才会主动减员。因此公办高校教师常抱怨官多,管也多。事实上,官确实不少,管也绝对过多。人事人事,有人就有事。有些人是做事,有些人是滋事。悲哀的是,有些人不做事还好,一做事反倒多事甚至误事。研究官僚主义的定理中,好像也个与某个著名的病有关,叫帕金森什么的,提示过内中定律的哈。
公办高校还有一编制的弊端,那便是想要的人未必进得去,想踢的人极难踢得开。前已述及,按“师生比”计,现今的公办高校,尤其是非985、211那类,生多师少,源于编制的紧缺。因而每每招聘教师,应者如云。然而,受缺编的制约,一些眼下优秀者未必进得来,而得编制之惠,个别未必优秀者则进得轻松。尤其是通过某种门槛相对低的专业或岗位,进来后干几年再向核心地带转移,已是不少人看准了的公办高校的编制空子。不管进来时怎样,只要进来了,再想将不合格的占编者移开,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学校又不是你开的,你我都是国家的打工仔,你凭啥把我开了?直至某牛叉高校在上一轮的本科评估中,校长刚刚动员会上放言,“谁砸了学校的锅,我就砸他的碗!”马上就有牛教授在下面反呛,“学校是你的?”而移开一个编制内人员,在全校编制内去替他寻求新的位置,通常也是个影响安定和稳定的麻烦。于是学校的人事部门甚至管理最高层,都会反过来做欲移开单位的工作:“算了罢,低聘他就行了。”“要不,内部给他换个岗位?”“不管咋说,不准推到学校哈!”……理讲得愈来愈透,话说得愈来愈重,事办得愈来愈堵。
不过,细思中国的公办高校,恐怕永远都不能走到彻底无编制那天。或说永远不可能像时下的民办高校,出资人以外,无编面前人人平等,级别面前人人归零。彻底无编制的前提,是公家不再出钱办高校。这不可能。冲击世界一流,引领世界潮流,培养高精尖人才,贡献科技人文精品等,都得仰仗公办,尤其是985及个别211那种。而只要对编制习惯太久,人就会乐于享受那编制,同时也就特别恐惧丢掉那编制。因而编制下成长起来的老专家、牛教授,内心深处接受不了“无编人员”的境遇。而公办高校的书记、校长,也还得公家指派。否则,咋实现出资人的意志?又咋让出资人放得下心?而指派,就得带编、带级、带工资,就还得有编制。
因此可以推定,未来公办高校的缩编改革,大致会缩到书记、校长那级管理人员,以及教授或其中更优者那里。以一所省属公办高校为例,若现有管理人员是两百来个有编制,那么未来可能只十来个有,那就是主席台上那溜人。若现有教师编制一千四五,则未来可能只有二三百,就是今日的教授们。其它,估计就得到编外了。想像届时,一个省,可能得有个庞大的副教授级教师,以及处科级管理人员的人才库,各公办高校可从中聘任自己所需。而源源不断供给用人市场的博士们,则别再图“进公办就是入编制”。尽管这在大多省属公办高校,时下基本是个制度保障。同时想像届时,民办高校在教师的招聘上,将处于相对更优的地位。因为他们从成立之日起,就是这么玩的,玩得比公办高校娴熟。如果他们再把票子、房子、位子弄好些,公办高校,此处专指非985、211那类,可能就得在与体制内同行激烈较劲的同时,突然发现,身边又多出几个体制外的竞争者。
前一篇:抗日神剧背后的鬼魅
后一篇:赞复旦大学事实上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