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那点破事儿(184)
(2014-10-06 19:22:25)
标签:
教室军训大学生研究生教育 |
分类: 校园轶闻 |
国庆大假将过,与往年感受的最大不同是,大假于我等于无。往年身累心累,总觉有东西挂着,上班与放假,好似新旧社会两重天。今春卸了包袱,身心皆放松,上班与放假的差异,也就基本抹平。上台或上课,最长也就接连四钟头,下台即自行放假,直到下次再登台。以往每临大假将结束,心里那个动荡,像是对那大假的不舍,又像是对那大假的诅咒,颇类被勾引后又被狠甩,很是不淡定。今回也一并不存在了,放假前既无甚期待,上班前就无甚恐慌。好。很好。非一般地好。要是能更早体尝到,无疑就更是无可比拟地好。
面对即将的第六个星期,不禁回想起刚刚过去的前五。说起来本学期有点走背运,总共过去五星期,就有三次登台是在喊声震天中。一次是本省警察赛技能,警车警员警官,一时间占满9教的前庭后院。大喇叭响得准时,响得执着,响得持久,关键是响得高吭,完全盖住了井民的黄喉,令井民那天一上午的4节连上,尽显衰弱、虚弱和疲弱本质。再一次是遇上新生操练,121,左右左,喊得极有节奏,完全带跑了井民的节奏。顺便自暴家丑:井民一贯不肯与人合唱,更不肯与人唱和声,主因便是旁边弟弟妹妹不张嘴,倒还勉强能保住调子不左不右,一旦他们的声音放出来,井民就立马变成他们的跟班。最后一次是遇军训结束,队伍受阅,早上去教室路上就听军乐震天,还自我宽慰“没事的,咱园子已有二操场,二操场可比这个操场更高大上,附近还没有教室……”,哪晓得,上课铃几乎与阅兵令同时响起,整整一小时左右,井民就不自觉加入与外面声音的竞逐,当下就败相毕露。
说句不恭敬,但绝对很认真的话:军训在校园,新生们吃得好,睡得好,也走得好,正所谓你好我好大家好,本人举双手赞成。不过,本校园相对拥挤,尤其是一些教室,如井民今不幸被安排的9教,紧临操场与马路,易扰不易防扰,军训的操练与检阅,适当考虑规避,怕也属管理的应该。何况本园确有二操场这有利条件。也算是借子打子(俺可不敢说借领导打领导哈),在井民有资格亲临台下听训示那阵,每年至少能听到三四次如下指示:在学校,教学是第一要务,上课是法定程序,一切的一切,都要围绕这个要务转,都不可干扰这个程序……但说句老实话,真要保住教学至上的地位,措施似乎就没那些话那么硬。井民不是临时调教室到9教的哈,井民本学期的两门课,分别是本科和研究生的,都是在上学期结束前,由专业排课人员所排定,且按规定在放假前打印到手的。
在被干扰的三次课上,最强烈的感受其实不是声音出不来,而是自行采取的应对措施无效,令井民这任课教师徒显无奈与尴尬。与教室外争抢音量最激烈时,明显一败涂地的井民,甚至想到违反学校铁律:放学生敞马。比方让他们回家自习,比方令他们当场做作业,再比方使个坏,叫他们轮流登台谈感受等等,最终都只是脑袋里一闪而过,庚即就自行否定:外面那么吵,他们又能做啥?何况井民反映慢,又顾忌教学纪律,又顾忌教学效果,好似那传说中饥渴双至的驴,在是先吃还是先喝的犹豫中,蹉跎了宝贵的生命,仅仅因半天想不出万全之策,下课钤就响了。这真是尴尬人做尴尬事,非当事者无法体会真切。
研一学生第一次课,只要是选了井民的,看得出来,个个都到了,且大多挤在前排。先有些莫名感动,以为是久违的向往甚至渴望果真就发生。第二次课就见人数少去小半,还想,再是自己表现失常,也不至于第一第二两次课,就这么一个天一个地么,就有人上来怯怯地请求今后经常缺席,自述原因是“有工作,请假难,一学期最多只能来N次……”云云,就一切的一切,都明白了。饭碗不能丢,学位不能少,或饭碗要保,学位要拿,唯一能让步的,就只有求老师了。这可是超出校规的请求,井民若答应便是明知故犯,若拒绝便是人情不通,令老江湖井民再做尴尬人。迄今为止,井民对此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学生,还苦于断无良策。因为井民所教是哲学原著,从学子们的学前经历和面试表现,可以确知他们不听不懂,甚至听也未必懂。只是后者概由井民全权负责,可前者呢?
还有那个本科的课,其实很好玩,也很好学。因为离现实最近,更因为没啥理解的难度,还因为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喧嚣的现实,以及雷人的案例可听。比方讲人大制度,讲代表不是花瓶,人大不是像皮图章,时下最好的典型案例便是今年落马的贪官谭力,他当年作为成都市副市长的人选被上级提名,居然先是被成都市人大代表质疑,进而又在代表另选他人的对决中,败给那代表们的另提候选人。如此鲜活的事例,书本上没有,生活中不缺,让人不禁夸赞,自己身处一个多么精彩的时代。可惜,偶尔的清点,还是发现总有那么三几人,从来不到,也就当不是井民授课质量之故,或课程设置本身的问题。得到一个惊人的回答,那是某人的室友代答的:“……志不在此”。当时井民正纳闷,此君咋从来不露面呢?台下就善解人意了。但愿那几人选修的学分不差此门,也但愿他们真的志不在此。尽管他们所学专业,恰恰是在此不在彼。
明天大假就结束,后天重上本科课。凭过去十几节课的感受,那几个志不在此的同学,依然还会人不在此。这么一想,就感到多少有些无助。转念再一想,又似乎觉得,这大概就是当今的大学,甚至就是当今大学的正态。尽管录取时可能是满足了考生的自愿,但进来后他们方才暴露出志不在此的真相,或真的是另有选择,有些课堂,他们就是不到,就是不给老师面子。因为较之自身的志向,面子,无论是自己的,还是老师的,都真的不足为虑。说不定,比尔.盖茨、乔布斯等志不在此的成功先例,也会在他们身上得到灵光再现。今日逼他们太紧,修理他们太重,万一他们将来真在别处成大器了,荣归母校时,再见昔日的相熟,绕道走的恐怕恰恰不是他们。想到这一层,井民已经决定,不对他们拧紧螺丝。
前一篇:牛刀杀鸡与涉黄回应
后一篇:校园里那点破事儿(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