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怒砸高考志愿咨询业的场子

(2014-06-27 11:13:17)
标签:

高考志愿

办学实力

高考咨询

杂谈

分类: 个性随笔

    见高考填报志愿咨询,竟也成挣钱的良机,有人六天挣八万(见今日成都商报),着实令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按说考生考多少分,填报收多少分的大学,这个被事实逻辑锁进严密框子里的志愿填报,咋的竟能招致考和家长的纠结、同时产生诱人的商机?

    不理解。想理解。想必原因主要是:考生及家长不了解大学及其专业。然而要了解,可实在是太容易。如下提供相关路径,且无论说得对否,一律免收咨询费。

    如果想了解某校的基本情况,就上该校的招生与校园网。在这二网中,本届招生专业门类,近年录取分数线,校内专业的分布,以及学科专业实力,师资力量对和办学水平等,都清清楚楚,毫无保留。若想了解该校整体及某专业的水平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标准便是,看该校该专业有无博士学位授权点,有无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无长江学者计划岗位,有无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无全国重点学科,有无国家级教学名师,有无院士或二级以上教授等。有,大体能够说明该校或专业相对强,无,则说明该校或该专业相对弱。若问这指标何以可信,告诉你,那是因为这一标准乃由大学之外的机构,比如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科学院与工程院等来定,取得时经过大学间的激烈竞争,因此在大学内部,是彼此或心悦诚服、或无可奈何的认定。

    如果想了解某校学生生活学习条件,就当知道时下各校大体属于大哥与二哥,大家都差不多。总体来说,南方的大学,学生宿舍基本不装空调,不安暖气,冬天和夏天有点难过。这对家里已有这些玩意儿的同学,以及来自北方的同学来说,可能是一个问题。可是一则各校似乎正现“安装”趋势,很可能你在读期间就会碰上,二则其实每年最热与最冷的日子,你已是放假回家。要说吃,则不可能特别好,也不可能特别差。前者指的是大锅饭,从烹调角度讲,不可能弄得人人满意,受这一结构性或根本性的制衡或决定,你抱怨没用,也挑选无效。不可能特别差,指的是营养与卫生,大学自身管得严,大学外的政府盯得紧,当属大食堂界的最佳。至于是否合口味,对大多数外地来同学而言,基本上就得靠自己主动适应。人生就这样无奈,在哪里活,吃哪里饭,吃不惯哪里饭,无法在哪里活,所谓入乡随俗是也。

    如果想了解某专业或某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个人觉得就最好是打消这一念想为好。就业随着市场转,市场需要哪类人,哪类人就好就业,反之就难。偏偏市场的变化又最是说不清与道不明,哪个咨询师若能说出哪个专业四年后就业好或坏,要么刚好是他这只瞎猫碰到了死耗子,要么是他为挣咨询费故意在打胡乱说。再说了,本科教育,本质上还是文化素质的再提高,毕业后直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一则数量较少,二则还得再深造。何况职业与专业,或专业与职业,只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就不大可能高度吻合。只有极个别特殊专业除外,其余都是进七十二行某一行的入门条件之一。

    如果想做到填报绝对把稳,否则就宁可放弃某校,井民就禁不住先跳出来提醒,那你可就得明白,这种想法本身,就已经是大错特错。须知,高考志愿填报本质上带有“赌”性,不存在“把稳”,除非你是该省的高考状元,否则理论上都存在与此人竞争、能否能进某校某专业不定的风险。再说高考志愿填报是个零和游戏,分数相当,同填某校某专业,结果只能是你赢他输,或他赢你输。你的一切犹豫,其实都是在替他人考虑。你的一切退却,其实都是在为他人让位。这个本质性的东西你可一定要想清楚,否则,丢失机会的后悔一定是你自己独自品尝,而同时定有个胆大者在暗中嘲笑。自己判断分数能够,大胆填报就是。只是同时将分差拉开,包括学校,也包括专业,确保自己不至一坠到底。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今年确实是发挥失常,不肯勉强进入不中意的大学或专业,将选择交给来年,也是自信、笃定与牛气的证明。

    如果想分析某校某专业今年会多少分起录,也根本不必去听所谓咨询师的。不是他们不想给你说,而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事实上这完全是属于“神知道”事情。敢挣这份荒诞钱的他们,无非是把某一分数段上的大学或专业,近几年(通常是三年)的录取分数作个加权平均,便给你个填报参考。哪本事,你都高中毕业了,还不会自己来?若问数据哪儿来,前已告知,上大学的校园网即可。花个几小时,下载相关数据,弄进Excel,几分钟就能全部跳你眼前。而其实最具关键性的东西,如同分段考生事实上存在的零和游戏、录取分数的水涨船高与水退船低规律,恰恰是咨询师们永远无法给出的结论。说实话,每每看到咨询师们煞有介事地说,某分数可进某大学或某专业,就不禁想笑到哭,为他们的花言巧语,也为考生和家长智商。事实上,每逢高考志愿填报季,总有大学招生部门发口头或局面声明,吁请考和家长千万别听咨询师的,如前所述之理,其实这正是真正在为考生负责,且还分文不取。

    记得大概四五年前,也是夏天,也是志愿填报季,巧遇本地某志愿填报咨询师。该师新近出版指导书一部,正在向诸君送“雅正”。听说井民来自大学,以及听说井民曾那个(绝密),就兴致特高地凑过来,大作一部送上后,就涎着脸打听,本城各大学专业的优劣以及就业的好坏。都每年这个季节挣好几万了,且也都把“研究”成果集结成书了,居然关于志愿填报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玩意儿,还不晓得,那么,每年在他面前诚惶诚恐的考生以及家长,又是咋心甘情愿地掏钱的?再打听,原来他们这“行”,无论是个体行为,还是公司出面,都最终不会承诺咨询正误收钱或退费的。有此约定或协议在前,考生和家长掏出几百甚至几千一次的咨询费,也就最多属于花钱买个暂时的心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