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井民博客
井民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460
  • 关注人气:13,8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解释变得愈来愈需要解释

(2014-01-05 15:34:50)
标签:

程伟

王正敏

院士评选

智商情商

教育

分类: 好看时评

    年关将至,国中学府至少有两人日子难过:辽宁大学党委书记程伟,复旦大学教授王正敏。

    程书记是被网民盯上的。网民虽整体信誉不高,但偶有疑似纪检审高手,每每出手,只须区区几十百把字和三两张图,就能把一个光鲜亮丽的人物搞臭。因此,对此群体的社会声誉,不可一概而论哈。

    去年的最后一天,有网民在“天涯”上发帖:《奢华的办公室及座驾》,称程伟的办公室和座驾严重超标。尤其是3处办公室,内分五区,总面积300平,装修豪华。至于那辆奥迪A6L,则是排量与价格双超标。当然是按程的级别论。

    估计若不是直呼大名,外加图文并茂,程书记的饭碗所在很可能连眼珠子都不朝那儿甩一下的。怎奈那帖子整得那么具体,那么有鼻子有眼,任何的沉默都等于承认。于是一番切磋后,程程书记的官方回应出台:办公室没3处,只1处;没300平,只100平;没豪装,只简装;有小卧小卫与小浴3间,但只是满足办公需要;有奥迪A6L一辆,但是与其他校领导共用;办公室和汽车是否超标不由网民说,得看学校是否参照党政机关的要求。等等。

    果真是智商经常败在情商之下。程书记和饭碗所在的那番回应,事实上留下了更多的需要回应空间。或如民间所常说“不解释倒还好些,一解释反倒糊涂了”:程书记办个公,会有那么脏,需得着上班时间洗澡?会有那么烦,需要七八十平米地走动?会有那么累,需要随时躺下小眯?如果真有如此需要,那么把官阶往上推,恐怕得整出礼堂那么大的办公室,游泳池那么宽的浴室。可见,此回应实在是漏洞百出。

    尤其奇葩的回应是,程书记及其饭碗所在的回应,居然对办公室面积、座驾档次是否得按党政机关规定执行,持有不知道,甚至是异议。可是,程书记乃上级党政任命的正厅级干部,帽子按相应级别的官员来管理,待遇按相应级别的官员去配备,这本身即是本国公立大学行政化管理的典型。因此,是否遵守行政官员的廉洁要求,想必书记心头清楚饭碗所在明白,还有啥需得着“如果”和“不确定”的?尚未结束的群众路线教育,高校既然没有例外,要求也就自在其中。总不能级别按行政,廉政按学术,屙尿擤鼻涕,两着都逮住罢。

    至于那辆奥迪A6L,校方称是“共用”,目击者称是“专用”,就属“待查”问题了。只是校方说那车是购于6年前,当时的价格确实过40万,言下之意好像也是不知其是否超标,就更是典型的装疯卖傻:程书记那个级别的官员能坐什么车,从排量到价格,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有明文规定。错了就错了,改了就是。超了就超了,缩小就是。辩啥辩?有啥可辩的?一点儿也不耿直。

    王正敏院士的事情倒是复杂些。把他弄到今天这样个苦不堪言境地的,不是网民,恰是他的学生。须知,无论神一样的网络怎样所向披靡,实名实人的举报,也永远比网民的帖子更有杀伤力:该位名叫王宇澄的学生称,王正敏教授当年申报院士时,有学术抄袭、科研剽窃等严重不良行为。他的意思很清楚,如果把那些不良所得剔除,王的院士恐怕就没可能得到。而如果不剔除那些作假,当了院士的王也是冒牌货。

    这位王同学的暴料,显然更比前述网民够威够力。它牵涉到的不仅是王院士本人,其所在的复旦大学,甚至还有备受诟病的中国院士评选制度。

    有意思的是,王院士本人似乎至今都过于纠结于那个昔日学生的反目动机,因而对其暴料的内容反倒辩解得不够有力。比方王同学说他“一稿多投”,从他的辩解看,似乎此料暴还不至于错得离谱。比方王同学暴他把诸如“发刊词”、“专家笔谈”、“我如何做”等小品文,也列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他的辩解似乎也只是主观上并没有拿它们当学术论著。再比方王同学暴他某大作里的百多张图来自老外导师,但他的辩解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故意造成亲手所画的误会。至于那只著名的“人工耳蜗”,王同学似乎也没造谣,倒是王院士的“没克隆”一说不那么服人。

    值得注意的是王院士的饭碗所在,即知名学府复旦大学,接报后的第一个调查,速度倒是值得表扬,但结论似乎草率得就像是“随便问问”。随后的态度倒是认真了,严肃了,但没有将此事完全交与第三方去做,似乎又让人不得不怀疑其“能遮尽量遮”或“能保尽量保”的用意。总之,理不直气不壮感觉明显。王院士如此,复旦大学亦如此。

    井民类数量巨大的围观者,面对摆在自己面前的暴料和辩解,同样得不出暴料者主观使坏、被暴料者纯属受害的结论。反倒是可能在心底升起一阵惊讶:哦,原来,大学的书记,办公待遇那么优厚!某些院士背后,竟有那般百口难辩的尴尬!

    也好,有一种观点叫“祛魅”或“退光环”,上述暴料,无论最终结局如何,当事者头上之魅或光环,已祛退大部甚至全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