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活得惭愧过得尴尬

(2012-10-12 18:06:06)
标签:

莫言

乔布斯

比尔盖茨

蒂姆

杂谈

分类: 个性随笔

    昨日天擦黑,从《新闻联播》中获悉,莫言果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打开电脑,在键盘上胡乱划拉。若问如此冲动,可因莫言是你哥们,或奖金要分点给你,那就得老实承认,俺和莫言仅是单相识。注意,不是单相思哈,是单相识,说白点就是:俺认得他,他认不得俺。

    一个单相识,为何那般自作多情?再坦承,原因有三:俺4天前预言莫言“有戏”,俺是莫言的粉丝,俺与莫言都曾是文青。

    预言莫言这回有戏的,当然远不止井民一人,更不是井民这种屑小之辈。那家著名的博彩公司早就将莫言排在最佳人选,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认定唯莫言拿定,但他们都要么可能预先打探到情报,要么发现天才的人本身也是天才使然。

    但井民都不是。井民只是一个读过莫言成名作的人。就凭着二十多年前的那次阅读,感觉到这回莫言能战胜村上春树,并且把这种感觉预先敲了下来。更令井民禁不住兴奋的是,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井民自认为也与俺的预感暗合。

    多重因素支配下,十只鸡爪似的手指,就在键盘上开始了划拉。祝贺。感言。

    就在这时,短信铃响。打开一看,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侄儿发来的,内容是:“你和首位中国籍诺贝尔获奖人——莫言——同龄”。估计侄儿倒也非是刻意讽刺那个曾经的文青老舅,只是以为自己在第一时间看到消息,赶紧分享给他那仍然文学梦不醒的老舅。可是,在井民心里,那十几个字简直就是讥讽。于是立马回复:“你这是在提醒我该惭愧”。随后切身的体会果然是,此生生得尴尬,活得惭愧。同文同种同胞同龄的莫言与井民,两个曾经的文学青年,如今一个登上了世界文坛最高峰,一个还在文学的山脚下找路。

    更宽泛的联系被串通起来。想起去年大致这个时候,今世地球最牛人之一,那个叫整圆满苹果牛不过缺口苹果的乔布斯,驾鹤西去,地球人一片惋惜与痛惜。井民一时间得以跟随高密度的信息,得知他那传奇至神奇的人生,最终惊讶地发现,这位举世牛人,竟是同龄人!再把眼光往旁边看了看,更是吃惊地发现,牛度相当的另两位,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万维网发明人蒂姆,竟也是同龄人!那一刻,久违的生得尴尬活得惭愧,突然由心底冉冉升起,久久不能排解开去。

    一时间不禁悲凉地感到:作为同龄人,自己完全属于可有可无。1955年前,井民没出生,世界显然没什么缺失;1955年后,井民出生了,世界却没有任何的增加。于是在博园上留下这段文字:“公元1955年,地球上出生了乔布斯、盖茨、蒂姆三人,三人似乎是天生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巨匠。56岁,无论是还活着,还是已经不幸,他们那珠穆朗玛峰般的雄奇人生,让亿万同龄人,其中就包括井民,顿觉自己平淡似浅滩,灰暗若傍晚,甚至,只能算得上是苟活。”

    那段自我认定的心理变态,最后是这样被自我纾缓的:第一,乔布斯、比尔盖茨、蒂姆三位,都是洋人,也都生在科技发达的地方,井民与他们没任何可比性。第二,三牛人出生那年,与井民平庸得伯仲难分的男女,地球上可能还有数千万之众。有此“不可比”支撑,有彼“苟活者”垫背,井民那几近逸出的脑袋的胡思乱想,才总算归于平静或平庸。

    想起21岁那年,同龄兄弟就因为会写,被抽到机关坐办公室,撂下井民独握锹把卖苦力。那阵子,每每夜深人静,就禁不住钻牛角尖:同为21岁人,差别咋就那么大呢?好几回,真想扔下铁锹跳进河。幸亏,好死不如赖活的痞性,在最后的关头终结了一瞬间的冲动。

    后来,井民心理建立起如是平稳:与年长者比,不会尴尬和惭愧,因为你比他年幼,理论上就还有机会比过他。与年幼者比,也不会尴尬和惭愧,因为你比他年长,他即使有一天把你拍在沙滩上也是规律。唯独同龄人,尤其是同龄同胞,总是隔三差五跳出一两个牛人来,让你的人生被判定为活得尴尬过得惭愧。尽管心头也曾一次次地提醒,各有各的命,各有各的活法,何必拿别人的成功来折磨自己?但结果却像虽然康德早就说过“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真遇到气人的事和人,还是忍不住要行自我惩罚。

    怪的是,随着年龄的渐渐增大,再遇到同龄同胞中有挣到大钱的,有爬到高位的,有戴上盛名的,不知何故,就再也引不发当年那种惭愧和尴尬。

    逐渐接受了如下观点:人生难免与人比。虽说“人比人,气死人”,但不比就不知道差距,不知道差距就不知道努力。人生的内在动力之一,正是人与人明里暗里的比来比去。只不过,比的结果在心中到底占个啥位置,倒是十分地考人。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然后用以自我满足并果真不再上进,那种比,就没积极意义。但如果,一个人正处于对自己的境遇极度不满,甚至濒临犹豫着是否退出人生舞台,则前述那结论的意义,就不仅积极甚至致命。

    唯独昨天那个短信,叫井民再次领教了去年的刺激。想起都觉得不好意思,拿人家诺贝尔奖得主来自我折磨,岂不等于用八杆子都够不到边的玩意,来作自我精神阉割么?就再次回归想到,作为莫言的同龄人,自己真的是活得惭愧过得尴尬。

    今日浏览各大媒体,见都在重要版面说莫言。赞的酸的都有,倒有一大学贴出照片,前阵莫言到他们那儿演讲,学子们举着如下牌子朝他欢呼:“千言万语,何如莫言”,突然就彻底给点醒:作为莫言的千千万万个同龄人之一,活得惭愧过得尴尬不怪你,出来叽叽喳喳,就是你的不对了。

    平静于是更深沉地回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