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知不能作比较。伦敦和北京,英国人和中国人,两个城市,两种文化,两个族类,吃都吃得不一样,又怎么能想得一样?
因此两导演,尽管都是干电影的,但在导奥运会开幕式上,很明显有太多的不一样。而这些不一样,又让人禁不住想他们那些明显的不同。
丹尼·博伊尔不仅仅是胃决定了脑,且置身第三次举办奥运会的伦敦,底气比张艺谋足。关键是,英国的历史或许没有中国的悠久,但丝毫不下于中国的辉煌,拿得出手的东西丝毫不逊中国。就见他信手拈来似地,频频往外拿:田园风光,工业革命,莎士比亚,科技牛人,现代体育,流行乐,憨豆先生,007,哈利波特,万维网的发明人……随便拿出一个,就是世界级。就这样,还有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牛人,弗兰西斯.培根、牛顿、瓦特、达尔文等,还没来得及或不愿意拿。
丰厚是丹尼·博伊尔手中的王牌。腾出的大片时空,他要玩深沉:思考俺们英国人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所以能够出人意料地,在奥运开幕式上,玩对工业革命的反思,对自然风光的留念,对妇女境遇的关怀,以及对炫酷当代的戏谑。
伦敦开幕式显然意不在晒辉煌。这是北京开幕式的无法学。导致人类进程彻底改变的工业革命,几大自然科学发现,乒乓、足球、高尔夫、自行车等现代体育,奥运会及各种竞赛规则,甚至奥运开幕式本身,点火,入场,表演等模式,都是他们先玩而后被跟风。再拿出来晒,他们自己都觉得没意思。
伦敦开幕式也意不在晒强大。大英帝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最多时有82倍于本土的殖民地,占世界一半以上的制造品,说崛起,早就崛起,说强大,早就强大,说世界工厂,早就世界工厂。虽说现如今风光不再,但至今仍排在世界最发达国度前列,就够自豪的了。
底气丰厚的丹尼·博伊尔,于是有闲暇向世界献酷,卖萌,玩后现代。于是至高无上的女王,竟然与“007”空降主会场,虽然女王是替身,但整个影片与现场的接合,可谓天衣无缝。于是“憨豆先生”两次登场,竟然任他搅和全英最牛指挥家与乐队的演奏,更由他伴随《烈火战车》的音乐,“作贱”现代奥林匹克的公平精神。于是让一对帅哥靓女,地铁上一见中情,故意撂下手机,以便重新联系,最终恋爱成真,加入同类的热吻行列。于是能安排一大堆儿童“闹床”,做梦,引《哈利波特》中的大反派伏地魔从天而降。于是能把英国流行音乐史上的标志,披头士,滚石,电子,说唱等等,尽数派上场。
玩得轻松中,就有些意外的出彩。
比如奥运五环的升起,竟然是引导人们的视线从七根巨大的烟囱,下滑到它们下面的钢厂,再从钢厂中流出的钢水,眼见到铸造出几个热气腾腾的圆圈。只是当那些热气腾腾的圆圈缓缓升起,并夜空中组成奥运五环时,人们方才惊讶地发现,从英国暴发的工业革命,是怎样地改变了世界,又怎样地改变了体育,甚至怎样地改变了自己。再者,“钢铸的五环”,恐也是奥运精神不朽的象征。罗格看了肯定高兴。
再就是隆重推出英国本土科技牛人蒂姆。正是那位端坐电脑前的儒雅先生,发明了“万维网”,世人才能通过WWW上网,世界也才能进入网络时代。蒂姆当时就知道自己的发明有着巨大的商机,但他坚决拒绝将其用作为个人挣钱,而是将它无偿地献给人类。如果他当初受商业操作,今天的科技牛人比尔.盖次和乔布斯等,说不定都得排他后面。
丹尼·博伊尔深知,时光已至21世纪,再晒牛顿、达尔文、培根等,显然不必也不妥,抬出蒂姆,必定毫无争议地举世拥戴。
至于历来广受关注的“点火仪式”,可能就属于注定引起争议的创意了。丹尼·博伊尔的“一群孩子点燃一堆火炬”,寓意肯定是很讨国际奥委会巧的:奥运的未来在孩子,奥运的精神代代相传。但它缺乏悬念的巨大解谜感,缺乏强烈的视角冲击,不够扯眼球。尽管它可能够触动大脑。
而整个融电影、音乐和卡通于一体的开幕式表演,是否受人喜欢,是否被人接受,那就要看文化和审美的偏好了。
总体感觉上,伦敦的开幕式没费多大的劲,没花多大的力,没用多大的心。至少是与北京开幕式相比。在阵仗上,气势上,整齐划一上,有凝重的思想要倾诉上,有太丰富的感想要吐露上,北京明显超过伦敦。而在心态轻松上,玩法潇洒上,表现幽默上,文化多元上,伦敦明显优于北京。
近四五百年来,伦敦活得太轻松,北京过得太沉重。即使除去文化的差异,伦敦此次的轻松北京也没法玩。反过来,北京的四年前的沉重伦敦今天也玩不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