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教育部“全球公选”两高校校长的候选人名单,得意地笑了。笑果然没冲出神州;笑果然净是自家人;笑西南财大的校内外候选人之比竟是3:2;笑此场事先高调宣扬的重大举措的空间,从声称的“全球”,到实质的“全国”,再到半数的“全校”;笑这场招聘最终极可能以本校某现任副职取代空缺正职而告结束。
请看教育部官方公布的事实:“全球公选”开设启后,共有20人报名,经教育部“公选办”审查,有13人符合报名条件,并最终确定其中8人为面试人选。再看这最后入选面试的8人构成:报西南财大校长的5人,其中3人为该校现任副校长;报东北师大校长的3人,其中1人为该校现任副校长。两校候选人均无一来自国外,两校的校内校外候选人相加刚好是4:4。
如果有人严格按逻辑较真,称空间完全没跑出“全球”,理由是中国是全球的部分,那井民就只好闭嘴。问题是,如此兴师动众和豪气冲天的大学校长公选,理想的目标和原本的意愿恐怕不是如今的结局。否则,在直称“校内外公选”,岂不名实相符且省力省事又省心?
后又觉得,如是作想,多半是“不懂政治”。那不懂的“政治”是:经如此一番宣扬、铺垫与包装,两校的现任副职几位,无论哪位最终胜出,也不再是来自“本校”、“本国”和“本省”,而是“全球”。突然明白,钱可以“漂白”,名可以“漂红”。此场“全球公选”,就是一场典型的名份“漂红”。
认真研读教育部当初的公选条件,发现条件的设置本身就已经决定了结果的必然:报名者必须有中国公民身份,没有国外永久居留权,或当选后自愿放弃国外永久居留权;必须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和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来自境内学校者,须是现任校长或党委书记,或现任副校长或副书记……;来自境外学者,则要求现任境外大学副校长或担任境外著名大学院长(系主任)3年以上。
可见条件的设置本身已经注定,此次“公选”,根本不可能“全球”,甚至不可能“半球”。实施“党委领导下和校长负责制”的大学,全球独中国一家,既如此,又从哪国去公选个遵守或适应这体制的校长?在如此基本不可能前提下,上述条件还规定“现任境外大学副校长或担任境外著名大学院长(系主任)3年以上”,就更是苛刻到堵死通路的程度了。何况此次公选校长的两校,虽直属教育部,但它们既不是“985”,也不是排前的“211”,境外大学的现任副校长或院长、系主任,怎么可能来?来了,教育部可否敢要?
当然,如果就此认为公选条件的设计者不懂,那绝对是对他们政治智商的羞辱。结论于是更令人不悦:明知不可而故意,玩弄噱头意昭然。
不禁想起8年前,四川大学也玩了个“全球公选”,虽说只是公选副校长,但由于是“全球”,此举仍成2004年的四川十大新闻之一。与教育部这次公选相比,那次川大倒还真“全球”:171个申报者中,来自美、英、德、加、日等9国者37人,且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陈爱民,最终果真被选为川大副校长。虽说陈本是川大的校友,但她当时的来处确实是“海外”。尽管现今的川大领导班子中,不知何故,已经不见了陈。
粗知中国大学的人都明白,以目前中国大学的办学水平尤其是管理体制,从全球公选到既有水平又能服“水土”的校长,是不可能的。副校长则因其基本不会触动现体制,才偶有可能如川大。因此就更不明白,明知“全球公选”不可能,却偏要高调嚷嚷,教育部心头到底是咋想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