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知道周校长为何不知道

(2011-04-17 12:20:30)
标签:

北大

会商制度

周其凤

杂谈

分类: 好看时评

    北大校长周其凤昨日在首届岳麓教育论坛上,公开就广受非议的北大“会商制度”表态:“会商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不知为什么会被误解”。

    周校长所说的“会商制度的初衷”,确实是好的:“刚到北大当校长不久,接到一位家长的信,信中说那位家长的孩子曾经非常的优秀,但在北大读书时没有把握好,功课一科一科的挂,最后只能离校。让人十分难过。对于这些学生,学校应尽可能的‘早关怀、早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建立会商制度的出发点正在于此。”

    可是,“初衷是好的”未必带来“结果是好的”,尤其是未必带来“反响是好的”,甚至可能带来“反响是坏的”,看来已经成为周校长迄今仍然的不知道。

    不能在周校长面前卖弄“动机与效果”的辩证法,那无异于在关公面前耍大刀。可是北大学工部门最后落实下的周校长动机,竟然是把需要会商的“重点学生”划分为“学业困难、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经济贫困、学籍异动、生活独立、网络成瘾、就业困难、罹患重大疾病、受到违纪处分”十类,其分类的逻辑错误,界定的实际困难,指向的乱七八糟,是三流院校管理者都能看出的破绽。多的不说,“生活独立”不正是成人、成熟甚至成才的标志么,怎么在北大反成了“问题学生”?

    更何况,那饱受诟病的“思想偏激”,且不说直接违背北大赖以骄傲的自由之精神,单从界定与操作的层面上讲,就是个注定要惹是生非的思想逆行与行为荒谬。

    从周校长昨日的透露中,世人方才知道,令周校长至今不知道的东西,海外北大校友已经知道,且知道得钉心入骨:“最近到纽约去见校友,100多名校友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会商,新闻媒体也多次联系,想要我谈谈这个问题。”周校长此时想必已经知道,他首倡或同意的北大会商制度,原来在海外的北大校友心中竟然成为“第一”的关心和忧虑。

    海外的北大校友怕不会是杞人忧天吧?也不会是望文生义吧?更不会是断章取义吧?此中的深沉与深刻程度,周校长此时不知是否已经知道。

    周校长还透露,“曾有人给我写信,认为这样的学工老师,不符合北大的精神,应该开除。”他这一说,公众对那个会商制度的是非曲直,恐怕就知道得更清楚了。接下来这话就顺理成章了——周校长说:“对学生要宽容,对年轻的老师也要宽容”。前个“宽容”似乎与拟实施的学生会商制度直接矛盾,因那制度显然是不宽容。后个“宽容”似乎周校长已变相承认手下所定会商制度确实有错,因为无错无所谓宽容。

    周校长继续说:“允许大家犯一点错误,其实还不一定是错误”。到底是北大校长,既含蓄承认了自己和手下(“大家”)的错误,又辩解那错误很小很小(“一点”),最后还画了个死不认错的圆(“不一定”)。区区一句话,涵盖三层复杂的意思,同时又间接传递了北大对会商制度的最新态度——那态度也是既清晰又模糊的:因为舆论凭此无法知道那会商制度,北大是不搞了呢,还是继续搞下去。

    颇有意思的是,为证明北大自由精神未泯,周校长举的例竟然是“至今北大还没有校训和校歌,这也是自由精神的一种体现。”这恐怕又是个周校长的不知道:世界上比北大牛到哪儿去的名校,牛津、哈佛等,都早已有校训和校歌,怎么没见他们的自由精神没得到体现?

    周校长不经意间暴露的最大可能恰恰是:北大太自大,天下大学有的他偏偏没有;北大太散乱,连个校训校歌都定不下来。哪种可能都让世人明白,北大的商制度之所以定出来,之所以遭到那么多口水,原来问题还是出在他们自己。

    所以周校长才说不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