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八刀琴童药家鑫的罕见残忍暴行,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因“弹琴惯性论”,被媒体、精英尤其是公众猛烈咬住,令她深陷有嘴难辩及至愈辩愈糟的困境,也令她深感好心被当驴肝肺的憋屈。连日来,她的博与再博,她的说与再说,如上感受都透露得再明显不过。
非专业人士或外行井民,尽管同情李玫瑾教授的憋屈,却不解李玫瑾教授的抱怨。因为她迄今仍责怪公众“不懂”,而从来没思考过公众为何不懂。
李玫瑾教授及同道似乎尚未认真想过:关于药家鑫,到底是你所说不当,还是公众理解有误?理智提醒人们,永远也不可祭起“多数人总是正确”的大旗与人较劲,同时也提醒人们,永远也不可固执“真理总会站在少数人一边”的信条为己辩解。毕竟大众整体拥有健全的理智与正常的辨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信赖的事实。
比如,在公众理所应当、势所必然、不如此才不正常地愤怒谴责药家鑫的燃情时节,李玫瑾教授在最具权威和影响的央视上,情带怜悯加语带温柔地“理解”和“分析”药的犯罪心理,别出心裁地解释药的“挥刀杀人”与“弹琴习惯”之间的关系,即使抛开学理或专业以及必要的知识铺垫不谈,仅仅从她那些表情和那些话能否在那个时候、那个场合、那么讲本身考虑,也似乎有充足的理由让公众认定,她此次确实是在不当的时间、不当的场合、讲了不当的话。尽管换了三个“不当”,她的话或许就“当”了。
还有一个更深沉的原因,或许李玫瑾教授不曾料到:由于心理学及犯罪心理学还未达到完全实证的地步,换言之还不是经典的科学,其结论的或然性,其观点的争议性等,跟今天声名狼藉的地震预测,竟然是难分高下。心理分析学说的境况,似乎仍然是影响巨大、公认极小,欧文.斯通曾提及,声名最盛时的弗洛伊德与科学泰斗爱因斯坦相见,前者对后者表现得崇敬有加,后者却对前者表现出王顾左右。
当然,那是心理分析学说的陈年旧事了。相信包括心理分析学说和犯罪心理学在内的整个心理学,而今早已是蔚为大观,卓成就然,影响超凡。可就是这样,相关流派或学派在抚慰地震灾民时的表现,于一片舆论盛赞之余,仍有“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的杂音。而面对同一对象的其它科学,如医学,就只有夸赞没有贬损。
井民乃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非专业人士,属于听不懂李玫瑾教授所弹琴音的“牛”。但是,此等“牛”时下不仅数量巨大,而且要求正当:要说科学,就请使用科学的语言,科学的法则,告诉公众科学的结论。客观性、可验证(可重复)性等,就应当被端到公众面前。否则,就不能要求公众必需相信那是科学,也不应当要求“公众必然怀疑那不是科学。
至于说某学科“不科学”是否就一定意味着认定该学科“没价值”,那又是一个说来话长因而在此无法深说的话题。
回顾李玫瑾教授先后对马加爵及药家鑫的犯罪心理分析,不难发现其分析与公众较熟悉的科学实在相去甚远,倒与公众较熟悉的小说实在相似太多。比如,《李玖瑾:为犯罪心理画像》提及,李玫瑾教授曾如此分析马加爵:通过马买了台二手电脑,推测马浏览过黄色网站,进而推测马被引发性冲动并做下某荒唐事。作为好友的同学知道了马的荒唐事,在打牌吵架时将其抖搂出来,令马羞愧难当并担心扩散,于是心情绝望,继而杀人灭口。可是,非专业的跟风者势必会照猫画虎:根据药家鑫有私车,推测药想必有电脑,有电脑则可能也浏览过黄色网站,进而分析药的拔刀杀人是里比多失去管束,而与所谓弹琴的修炼和习惯没多大瓜葛。此类在爱伦·坡、柯南·道尔、松本清张、森村诚一们的小说中广为公众熟知的手法,公众有理由认为不能由专家严肃地拿到大众媒体上来正说。
在李玫瑾教授的分析中,独挑药家鑫弹琴动作与杀人动作的关联,这在她,或许是学术的正常甚至必须,而在公众,却有理由质疑其选择的随意与主观。作为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非专业人士,同时作为也曾严格培养子女弹钢琴并同样弹到十级的家长,井民倒是有一感受,那就是长期的、刻板的、枯燥的弹琴训练,最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是厌弹,最容易导致孩子的行为惯性,则是弹琴式地拨电话和敲键盘,那真是歪打正着的触类旁通。而如果这些真的与杀人动作或心理有啥关联,那么,不仅弹钢琴的,且弹棉花的,敲电脑的,打架子鼓舞的等等,就都该重点防范了。至于杀猪的,宰羊的,剖鱼的等等,就更是危险万分了。
再有,杀人的动作似乎是“戳”而不是“弹”,咋的药家鑫不用习惯的“弹”,而要用陌生的“戳”,也是令井民这种非专业人士百思不得其解的。至于连戳8刀而不是1刀毙命,则似乎在药毕竟是初次杀人上找答案,也比在药弹琴动作上找应答要更加合理。
千万不要轻易嘲笑公众“不懂科学,狗撵摩托”。须知,类比本身就沾科学,至少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之一。犯罪心理学的方法既然能如李玫瑾教授那样运用,也就不能禁止公众这般编故事。而编出的故事如果令李玫瑾教授目瞪口呆,似乎也能帮助李玫瑾教授理解,公众曾是怎样被她分析得目瞪口呆的。
还是那话,李玫瑾教授的犯罪心理分析,尽可在学术论文和专著中去研究,在专业学术会议和论坛上去发表,但如果要拿它们当硬科学或科学铁律似的,直接搬到大众媒体上,就必然面临大众的很难领情,同时使自己置身于自己编织的困境中难以自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