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热播的央视青歌赛,叫四川观众尤感酸痛。一个出过廖昌永、郭峰等大腕,李宇春、张靓颖等中腕,李丹阳、曲比阿乌等小腕(“腕级”采用市场标准与艺术标准相结合,有时以市场标准为主,有时以艺术标准为主)的文艺大省,在全部参赛队伍中惨居下流,再续不进决赛的悲情史,从而让9000万川人再次只能当看客。
据悉本次青歌赛规模宏大,除海南省,所有省市区及解放军都组队参与。要在总共不过三十几支队伍中,名列进入决赛的27队之后,恐怕比排进前27名还难。就像高校大扩招后的今天,城市应届高中生一本、二本、三本、专科、高职高专都考不上的考生,比考得上北大清华的还牛。面对本届青歌赛“进不了决赛比进得了决赛还牛”的良机,川队居然就牛得进不去决赛,堪与今日之高考落榜者比牛。
不能说四川人不重视本次青歌赛。事实上,四川也举行了热闹的选拔,定位也锁定在“实力选手”而非“选秀”。主办者四川广电局,承办者川台文艺部,协办者川师大音乐学院,都是有想法有办法的角色。其组建的40余人专家库,也能保证届时可抽出川内顶尖专家打出具有权威性的分。不看实力只看阵仗,就当对四川队此次出征抱有信心。
不能说四川没有可选的实力歌手。四川有号称园子世界第一大的四川音乐学院,有十几家文理工大学办有艺术学院,几家师范大学甚至还有音乐学院,一些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更是要么以艺术为主业,要么以音乐为主干。即便是这也未必出得了美声大腕,但出几个通俗、民族的唱将是一点问题也没有。至于广大藏、彝、羌等兄弟民族,“原生态唱法”高手至少不比重庆少。
然而结果是重庆挤进决赛,四川挤出决赛。不能不让川人酸得流口水,痛得心头木。不知身为开幕式演唱嘉宾的廖昌永心头咋想。猜想这位眼下身为上海人的著名歌唱家,一定感受不会比一般川人肤浅。他曾经亲口对媒体说过,当年的他本是考川音的,但在面试时川音一教授认为他嗓音条件不好,发展前途不妙,弃录了他。而他后来在国际上得大奖,专家们的评价却是:嗓音条件极好。这种“看走眼”,似乎成为魔咒,紧紧附在他前他后的川籍艺人身上,驱赶墙内即将开化的他们,到墙外去绽放香气。
倒是另一位川籍大腕忍不住,直批四川败在自己。这位大腕就是郭峰,且就是在回到家乡时说的。他毫不客气地批评参赛的四川队“犯了最起码的错误,那就是定位不准”,以及“人员组合有很大问题,选出来的歌手并不适合参加青歌赛”。“定位不准”可是个低级错误,按说不该在专业性级强的选拔中出现。一了解才知,郭大腕指的是川队两年不改地“把唱民族的拉来唱通俗”,而这套杀法,早已被努力将民族与通俗唱法分开的主办方所抛弃。至于郭大腕说的“选出来的歌手并不适合参加青歌赛”,则是如今已被证明的事实。
回头再看看川内几个台每天在弄的那些“街头演唱”,门槛低得“只要胆子足够大,五音不全也不怕”,早已于不觉间变成大出川人之丑的表演。看了那些节目,只能产生“四川人不会唱歌,四川人不会办选秀节目”的印象。而川女连续几年在苹果台超女快女选秀中的骄人成绩,此时便似乎证实着这样一个久已盛行的说法:“川人出川才能发达,川人搭不起适合川人的舞台”。
在央演播大厅那个世界级的大舞台,各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率各大文艺团体和艺术院校同场竞技,虽不说是个最有权威性的文艺实力展示,也至少是个极具标志性的文艺实力甚至综合软实力竞争。很遗憾,连续几年,四川在那舞台上显得十分疲软。而这与四川在全国的经济文化整体地位相比,无论咋说都是短板一块。川队的组织者,甚至他们的上级,恐怕该拿点话来说了。
据说,成语“不登大雅之堂”就典出四川丹棱。那本是集唐代诗圣杜甫的诗和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书为一体的诗书艺术堂。黄庭坚觉得此堂具有《诗经》“大雅”中“宏远雅正”的风范,便送它个后人难以登临的“大雅堂”。此典故似乎是提前千年对今天的川人在央视青歌赛遭遇做暗示:超女快女的独占鳌头与青歌赛的屡遭败绩表明,恰是四川人自己,很难登上那个设在本土的大雅之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