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强热着的胡拍《孔子》,只选孔子人生的最后22年,弃其“知天命”前的精彩大半生,若以名实相符论,当叫《老年孔子》才对。而老年孔子与整全孔子,那可不是一回事情。从中马上发现,胡拍《孔子》编与导,在把握孔子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就为井民之流做导演梦者,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如果我来拍《孔子》,定会从他的生命是咋来的开拍。因为那传说太时尚,也太有卖点。一次合理合情亦合当时法的性派对,孕育了这个非凡的生命。这段既尊重历史又连接了现实的素材拍下来,既有票房,又有文化,还尊重了历史,而且会十分的浪漫和煽情。
如果我来拍《孔子》,定会拍他的出生。因为他的出生非同一般人的出生,一般人的出生最多就是放声哭嚎,他的出生可是黄河水都突然应声清亮了的。要是把这段传奇拍下来,那将多么具有幻想与传奇。
如果我来拍《孔子》,定会拍孔子儿时的艰辛。他做过吹鼓手,可能因此在诸如治丧仪式上吹过响器。他给当时的暴发户管过账本,替有钱人家管过过牲口,有贱人做鄙事的自知之明,更有事情不分贵贱,只要能养家糊口就不嫌弃的志向。这对今天个别8090后很有教育意义。
如果我来拍《孔子》,定会拍少年的他在困境中学习,在学习中升华。人家曾骄傲地说过,周围的邻居儿郎,在学习上没哪个赶得上他。还说一旦学习起来,他经常饭也忘记吃,觉也忘记睡,甚至连年龄都给忘得个一干二净。肚子饿、瞌睡来是生理现象,人家都抗得住,可见他真的是太值得后人好好学习。再说他要是没那钻研劲,也就没后来的思想成就。
如果我来拍《孔子》,定会拍阳虎动员他出山做官,他坚决不肯。不仅不肯,反而甘当代课教师,教人诗书礼乐之类。关键是他撂下那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类,对今天的为官者或欲官者,很有启发和借鉴价值。且这样的孔子,也才有精气神。尽管他后来还是当了四年不到的官,但那也只能理解为他人生的一次政治试水,试水的结果是令他彻底明白,他还是当教书匠好——教弟子,教官员。
如果我来拍《孔子》,定会拍五十岁那年的他。人家那“五十知天命”的名言,可不是随便的感叹,而是为天下人生立下重要里程碑。五十岁了,当知道此生啥可干,啥不可干,干可干,避不可干,多么简单而重要。达及人生这一境界,标志此生进入成熟。同理,此前的“不惑”、“而立”、“志学”等几个里程碑,也当生动展示,若此,孔子才是丰满、真实和可信的孔子。
如果我来拍《孔子》,定会浓墨重彩拍他这个天下老师总师爷的教书生涯。比方他的入学门槛低得只要几根干腊肉,比方他把知识分科传授,比方他讲课用普通话(雅言),比方他启发式教学,比方他因材施教,比方他强调温故知新……这里面的好料多得很,拍出来好看得很。比如子贡、宰予几人,经常在课堂内外跟他斗嘴斗智,有时被他妙语化解,也有时令他恼羞成怒,一代大师形象由此鲜活。
如果我来拍《孔子》,定会拍他的生活品位与雅趣。比方他那著名的“八不食”:食物变色不吃、变味不吃、粮食陈旧不吃、鱼肉不新鲜不吃、隔夜蔬菜不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十分符合今天的健康科学和生活理念。比方他吃饭时不说话,入睡前不聊天,含有避免口沫子飞溅传染疾病、说兴奋了老睡不着等科学,以及相关餐桌礼仪和睡觉文明。
可见,胡导《孔子》所选孔子51到73那段人生经历,提取所谓“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以及子见南子等,进行一番改编和演绎,明明拍的是老年孔子的传说,就敢自称或被称史诗孔子,有点太抬举自己了。严重同意韩寒的论调:“《孔子》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电影探索,教育启蒙,警世感人,视听震撼,娱乐消遣,记录历史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