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都是“贾君鹏”

(2009-07-21 11:24:20)
标签:

贾君鹏

亲情

网络

灵魂

第一神帖

耶和华

寂寞

空虚

井民

分类: 个性随笔

    一个虚拟的名字,一句简单的呼语,“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就以光的速度蹿红网络,内中定有深沉的原因。井民顺着现时代的人心往下梳理,觉得有些东西吹糠见米后很不简单。 

    “贾君鹏”,一个平凡的名字,让人恍惚觉得就是邻家小子。于是帮邻家寻找这个连饭也不回家吃的调皮蛋儿,就变成大家自觉的义不容辞。报警不妥也不好,满街贴小广告不文明,大喇叭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登报又分明速度太慢和效率太低,于是网络成为利器。“贾君鹏”事实上成为唤起人心早已淡忘的邻里亲情的符号。而这种亲情,在大杂院渐成记忆、钢筋混凝土盒子把人们分隔在咫尺天涯的今天,珍稀如熊猫。 

    “贾君鹏”,一个乐以忘返甚至忘饭的网迷,不到有人喊,绝对不会想到饿。然而,这小子同他妈有约定,他妈把饭做好,只要在网上吱个声儿,他就会下线上桌。只是他妈未必会上网,或者正在为他回家吃饭做最后的准备,才委托他爸他叔他姨或他女朋友给代发个贴。“贾君鹏”于是成为阿猫阿狗类的小可爱,一声来自妈咪的亲切呼唤,就晓得回到主人的身边。而存在于主人与宠物间的这种亲情,既然平时就是人间亲情的补充或替代,那么一旦直接用到人身上,自然会猛烈拨动人的最敏感神经。 

    “贾君鹏”,一个老师的牵挂和亲朋的操心,而这样的牵挂与操心,现今实在是太多。70后甚至60后、50后的老师与亲朋,怎么闹得清那个叫做“网”的东西,咋会有那么大的魔力。一个人连饭也不知吃,岂不等于魂已被勾走?而此前人类发明的所有玩儿法,都远不及这东西“勾人”那么厉害。“吃饭”本乃人生第一大事,尽管人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但人要活着就绝对必须吃饭,可现在,却有个东西竟然能让人连饭也懒得吃,因而“贾君鹏”便汇集了今人对“网络”的复杂爱恨情仇。 

    “贾君鹏”,一个随时可能走失的小屁孩。这是个随时有小孩,尤其是小男孩走失的时代。因为人贩子太狡猾,也因为网吧老板心太黑,还因为孩眼里的诱惑太强大。如果喊“吃饭”的信号已发出去,一二十分钟内小屁孩都还不回家来,那么就是父母的紧张和爷爷奶奶的恐慌的加剧。“贾君鹏”于是成为父母含有预警的招呼,也是父母含有担忧的通知,以及天下所有可怜的父母心的代表。“回家吃饭”,则是他们这种关心与忧心的最平常、最朴实但又是最深切的表达。 

    “贾君鹏”,一个我们人人都可能成为的角色,废寝忘食,乐以忘忧,灵魂出窍,精神有如飘飘何所似的沙鸥。然而,我们那终日在天地间上下翻飞的精神,如果累了乏了也没个归宿,没个居所,就会崩溃。就在这空落落的当口,有一声来自妈妈,或爸爸,或弟弟,或哥哥,或姐姐,或妹妹,或姨妈,或姑妈,或姥爷,或女友的柔声问候,我们怎不会感到通体舒坦?从这个意义上,“贾君鹏”就是我们,而喊我们“回家吃饭”,其实就是独守空屋或九泉之下的妈妈,对我们的灵魂和精神的抚慰与按摸。 

    “贾君鹏”,一个寂寞和空虚的代名词,终日不得不或自觉自愿在网上泡着的我们,真正能得到的真情、真心与真爱的有几个?以虚对虚,以假对假,以面具对面具,付出的是宝贵光阴,收获的是更加空虚。排解寂寞的最大可能,是跌入陷阱。“贾君鹏”连饭也不知回家吃的痴迷,恰是我们经常活在网上的人的遭遇。我们于是与“贾君鹏”惺惺相惜,听见有人喊“贾君鹏”,我们就禁不住怦然心动,以为是妈妈在喊。而这年月,还有妈在喊吃饭的人,是多么地幸福。 

    “贾君鹏”的奇迹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出现。因为现实世界那么多的我们,无法同时听到那么多的“妈”喊“回家吃饭”。因而那么多的人同时被喊声剌激,或被喊声感动,只能是梦中才会发生的事情。然而,网络成就了人们的梦想。以光速传播的“喊声”,在无障碍的虚拟世界里,瞬间传遍全世界。只是因为眼下中文还没有普及到全人类,否则,“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必将成为响彻地球的呼唤,因为地球人大多已先期被一网打尽。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一个“贾君鹏”,一个“你妈妈”,既是贾君鹏的妈妈在喊,又是其他人在替贾君鹏的妈妈在喊,既是喊的贾君鹏,又是喊的所有类贾君鹏,既是喊“回家吃饭”,又是问“你在哪儿”——颇似伊甸园中的耶和华,转身回来不见了亚当,不知是亚当偷吃禁果后知羞躲藏,遂高喊“你在哪儿?”西方有哲人认为,耶和华这句“你在哪儿”,便是几千年来愈渐步入精神迷失的人类,对自己精神或灵魂的呼唤。一代又一代的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思潮,一个又一个的人本哲学或人文哲学大师,其实,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这一呼唤。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是中国式的“你在哪儿”。它可能真的纯粹起于偶然,可能真的原发于南京。然因了上述的理由,它成为当今中文网络的“第一神帖”,又绝非纯粹偶然,亦绝非因了南京。如果认为一种现象不可思议,则其产生的现实早就更加不可思议。如果认为一种现象是病态,则这种病在现实中早已是病入膏肓。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